枳實散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大黃(略炒)半兩,牡丹皮半兩,甘遂半兩,防己3分,人參1兩,豬苓(去黑皮)1兩,青橘皮(去白瓤,炒)1兩,檳榔(銼)半兩,木香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分,身體浮腫,心腹煩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用沸湯點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陳枳實、萊菔子、麥芽、山楂肉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,肚腹脹急,按之實痛,脈右關多滑,或沉實,或滑動,或弦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(麩炒微黃,去瓤)3兩,厚朴3兩(去皮,炙香,薑汁制),桂心1兩,半夏1兩(湯洗7次去滑),前胡(去蘆)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,心下痞堅緩急,氣結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訶黎勒皮半兩,甜葶藶半兩(隔紙炒令紫色),赤茯苓半兩,五味子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息賁氣,腹脅脹硬,咳嗽見血,痰粘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積實3分(微炒令黃),獨活1兩半,石膏1兩,蒴藋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暈,起倒無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酒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前胡1兩(去蘆頭),赤芍藥3分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白朮3分,大腹皮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因服冷藥太過,致心膈痞滿,腹內疼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款冬花3分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3分(去蘆頭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麻黃1兩(去根節),桂心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,胸中滿塞,不得喘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桂心1兩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3分,訶黎勒皮1兩,當歸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朮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臟腑久冷,或憂恚結聚,致逆氣,心腹滿急,嘔吐不下食,腹脅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木香半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,心下堅痞,胸背緩急,心腹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溫溼頻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六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3分,細辛3分,桔梗3分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心痺,胸中氣堅急,心微痛,氣短促,咳唾亦痛,不能食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令微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白朮3分,桂心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木香半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後,脾胃氣虛,心腹虛脹,吃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六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人參3兩(去蘆頭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反胃,嘔噦吐食,及噎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黃耆1兩(銼),青葙子1兩,白前1兩,黃芩半兩,栝樓根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柴胡1兩(去苗),地骨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煩熱,不欲飲食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半(麩炒微黃),半夏1兩(湯浸7遍去滑),白朮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癖結,不能飲食,心下虛滿如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紫蘇莖葉3分,白朮2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大腹皮3分(銼),麥門冬3分(去心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胸中痰飲,冷熱不調,食不消化,體重多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射干1兩,川升麻1兩,生乾地黃1兩,犀角屑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前胡1兩半(去蘆頭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瘭疽。毒氣不散,皮肉暗黑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,入麝香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陳橘皮5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傷寒,四日至六日以來,加心腹脹,上氣,渴不止,食飲不多,腰疼體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麥門冬3分(去心),赤茯苓3分,半夏半兩(湯浸7遍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藿香半兩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氣壅,心胸不利,痰逆,不思飲食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散。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木香3分,桂心半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檳榔1兩,白朮半兩,牡丹3分,益母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兩脅脹滿,氣壅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二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(麩炒)半兩,槐實(炒)半兩,木賊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痔疾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煎皂莢子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二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微炒),桂心1兩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卒脹滿,胸膈不利,難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生薑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範汪方》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8分(炙),桂心5分。

功效主治

胸痛;心腹卒脹痛,胸脅支滿欲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酒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本事》卷七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,去瓤),白芍藥(炒黃)半兩,雀腦芎半兩,人參(去蘆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兩脅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姜棗湯調下,酒亦得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前胡1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木通、木香半兩,川大黃3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多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胸膈疼結,不下飲食,大小腸壅滯,脅肋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(麩炒微黃)1兩,梔子仁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桂心1兩,豉2合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大病已解,勞復如初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未汗再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,胸中堅痞忽痛,肌中若痺,絞急如刺,不得俯仰,其胸前皮皆痛,不得手犯,胸滿短氣,咳嗽引痛,煩悶自汗出,或痛引背膂;小兒久痢,淋瀝,水谷不調,形羸不堪大湯藥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日3服,夜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。
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三引《肘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二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、芍藥各等分(並炙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虛煩不得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三引《肘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二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4枚(炙),神曲1兩(熬)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桃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酒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。

張文仲引徐王方(見《外臺》卷十九)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半斤(炙),桂心1斤,茯苓5兩,白朮5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腫滿,兼風虛冷脹,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酢物、桃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加至2匕,以酒送下,1日3次。宜春、秋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張文仲引徐王方(見《外臺》卷十九)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令黃),川大黃1兩半(銼,微炒),川樸消1兩半,郁李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芎3分,牛蒡子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毒壅熱,鼻塞乾燥,大腸秘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蜜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枳實散

配方組成

枳實(麩炒微黃)3分,柴胡(去苗)3分,赤茯苓3分,澤瀉3分,前胡(去蘆頭)3分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3分,犀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桑根白皮半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痰滯胸膈,煩熱頭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