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橘皮1兩,牽牛(炒令熟)2兩,木香1分。
氣逆。面黃白,乳哺減少,夜啼及哯,但無精彩;勿取轉,轉之則劇。為乳母煩惱憂悶,乳氣凝滯所致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-7丸,生薑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王氏手集》。
木香2錢半,廣荗2錢半(炮),甘松2錢半,青皮2錢半(去白),陳皮2錢半(去白),三稜2錢半(炮),砂仁2錢半,丁香2錢半,檀香1錢5分,香附子4錢(炒),甘草1錢半,藿香2錢半。
諸氣。
上為細末,煮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後細嚼,生薑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二。
香附子1斤,三稜,廣荗4兩,丁皮4兩,甘松(淨)4兩,檀香4兩,甘草1斤,豆粉10兩(炒黃色),薑黃3兩(研)。
酒食後胸滿氣痞。
上為細末,砂仁四兩,杵碎取仁作母,水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3-5丸,細嚼,灑水任下,不拘時候加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三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香附子(水浸1宿,搗去黑皮,令淨,飯上蒸過1次,焙乾稱)2兩,南木香1錢(面裹,煨),縮砂1分(去殼),甘草半兩(炙),京三稜半兩(溼紙裹,煨,乘熱切,焙),薑黃半兩(米泔水浸1宿,切,焙)。
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過傷,積滯內停,或多吐逆,胸膈不快,面黃腹急,下利無度。
上為末,用白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飯飲吞下;溫熟水亦得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木香4兩,丁香皮4兩,香附子4兩(炒,去毛),蓬莪術4兩(煨),縮砂仁4兩,甘草4兩,藿香葉1兩,川薑黃1兩,檀香1兩,甘松(洗)1兩。
一切氣逆,心胸滿悶,腹脅虛脹,飲食不消,乾嘔吐逆,胸膈痞滿,上氣咳嗽,冷痰,氣不升降。
上曬乾,不見火,搗羅為細末,稀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至30丸,生薑、橘皮湯吞下,不拘時候。脾胃虛弱人最宜服之。
《局方》卷三(新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白附子1兩(炮),白豆蔻1兩,片子薑黃1兩(炮,洗),縮砂仁1兩,木香半兩(面裹,煨),丁香1兩半(不見火),甘草4兩(炙)。
脾胃虛寒。
上為細末,水浸蒸餅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0丸,白湯嚼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木香1兩5錢,莪術(醋炙)2兩,枳實1兩,丁香1兩,黑鬱金1兩,香櫞1兩5錢,檀香1兩,豆蔻(連殼)2兩,橘皮1兩5錢,藿香1兩5錢,甘草1兩5錢,甘松1兩5錢,砂仁2兩。
肝鬱氣逆所致的胸膈痞悶,兩脅脹痛,噁心嘔逆,脘痛氣悶,消化不良。
共軋為細粉,和勻過80~100目細羅,用冷開水泛為小丸,曬乾或低溫乾燥。
忌食生冷、油膩之物;孕婦忌服。
每服3錢,1日2次,溫開水送下。
《天津市固有成方統一配本》。
陳皮1兩(去白),檳榔1兩,破故紙2兩(炒),木香1兩半,黑牽牛12兩(炒香熟,取末5兩半,餘不用)。
積滯,癖塊不消,心腹痞結,疼痛搶刺,如覆杯狀。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食後、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《宣明論》卷七。
木香、檳榔、青皮(湯浸,去白)、陳皮(湯浸,去白瓤)、薑黃、玄胡、荊三稜(溼紙裹,炮香為度,捶碎)、蓬莪術(炮製)、幹生薑、當歸(切,炒)、白朮、赤茯苓(去皮)、肉豆蔻各等分。
脾胃不和,心腹脹滿,兩脅膨脹,胸膈注悶,痰嗽喘息,醋心乾嘔,咽喉不利,飲食不化。
上為細末,白麵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忌馬齒,生茄子。
每服30-4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,1日3次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。
木香1兩,甘松(洗去泥)1兩,甘草(炙)6兩,香附子16兩,蓬莪術(煨)8兩。
一切氣逆,心胸滿悶,腹脅虛脹,飲食不消,乾嘔吐逆,胸膈痞滿,上氣咳嗽,冷痰,氣不升降。
上為細末,水糊為丸。
每服20粒,煎生薑橘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脾胃虛弱人,最宜常服。
《局方》卷三(寶慶新增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