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白朮、防風。
溼盛體重,或瀉,多寐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。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建曲、谷芽、砂仁、木香。
疫癘不和,脾胃有停食滯,瀉利如水,腫脹作痛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黑豆(炒)、澤瀉、當歸、枸杞、白醜、黃芩。
目有白花如絮。
上為細末
口服。
《異授眼科》。
蒼朮1錢(米泔水制),厚朴1錢(薑汁炒),廣皮1錢,甘草3分,山梔1錢(炒),茵陳2錢,秦艽1錢,茯苓1錢,生地1錢,葛根1錢。
溼鬱發黃。
加燈心、生薑,水煎服。
《古今醫徹》卷一。
茯苓、炙甘草、山藥、廣皮各等分。
春天胎前洩瀉。
《寧坤秘笈》捲上。
漂蒼朮1錢2分,紫川樸1錢5分,真廣皮1錢2分,炙甘草1錢,尖檳榔1錢,草果仁(薑汁炒極熟)1錢。
小兒寒瘧不止。
加生薑3片,大棗3枚,水煎,清早空心服。
《幼幼整合》卷三。
蒼朮(漂)、陳皮、厚朴(姜水炒)、甘草各等分,香附(酒炒)2兩,青皮(醋炒)2錢。
胃脘氣痛飽脹。
生薑為引。
《一盤珠》卷二。
附子(炮)1兩,白朮1兩,丁香半兩。
水腫。
上為末,和勻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7片,大棗3枚,煎7分,不拘時候服,日3-5次。若腫未退,可灸三陰交穴及命門穴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一。
蒼朮(炒)、陳皮、厚朴(姜炒)、甘草(炙)、麥芽(炒)、砂仁(研)。
小兒傷乳,吐哯,口熱唇乾,夜臥不寧,手足心熱。
引用姜1片,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。
紅曲(年久者)3錢半,甘草(炙)1錢,白朮1錢半(面炒)。
小兒吐逆頻並,手足心熱,不進飲食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煎棗子米飲下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《經濟方》。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香附、半夏、白芍、白芷、蘇葉、川芎、木香、山楂、神曲、砂仁、炙草。
傷食腹痛,不思飲食。
上為末。
感寒生薑為引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炙甘草、香附、炒梔、半夏。
傷食,噯氣有腐食氣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。
馬芹子(生)、白殭蠶(直首)、丁香各等分。
小兒吐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陳皮湯化下。諸疾覺胃氣稍怯,即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。
陳皮5分,山楂5分,神曲5分,麥芽5分,枳殼5分,蒼朮5分,厚朴5分,甘草3分,砂仁3分。
小兒傷食熱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五。
厚朴(去粗皮,薑汁塗,炙令香,淨)2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蒼朮(米泔水浸2日,颳去皮)4兩,陳皮(去白)2兩半,人參1兩,茯苓1兩。
脾胃氣不和,不思飲食;心腹脅肋脹滿刺痛,口苦無味,胸滿短氣,嘔噦噁心,噫氣吞酸,面色萎黃,肌體瘦弱,怠墮嗜臥,體重節痛,常多自利,或發霍亂,及五噎八痞,膈氣反胃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,加生薑、棗子,同煎7分,去滓,空心溫服;或為細末,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10丸,空心鹽湯嚼下。
《博濟》卷二。
丁香(炒)5錢半,陳皮(去白)3錢半,甘草(炙)3錢半,白姜(炮)1分,肉桂(不見火)2錢半。
大人小兒水瀉,胃氣虛弱,飲食減,可傳成赤白痢,羸瘦,時復腹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小錢,沸湯入鹽點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九引了時發方。
厚朴(去皮,姜制,炒)1兩半,射干(米泔浸)1兩半,升麻1兩半,茯苓1兩半,芍藥2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,大黃(蒸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胃實熱,口唇乾,嘔噦,煩悶,大小便秘澀,及熱病後餘熱不除,蓄於胃中,四肢發熱,口渴,胸滿,無汗。
上為銼散。
每服4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,空心熱服。
《三因》卷八。
水銀1錢(研黑),硫黃1錢(研黑),訶子(炮,去核)1錢,肉豆蔻(炮)1錢,桂(去皮)1錢,草豆蔻(去皮)1錢,附子(炮,去皮臍,炙)1錢。
小兒伏熱,吐瀉煩渴,腹冷疼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3歲1丸,食前米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蒼朮4兩(去黑皮,搗為粗末,炒黃色),厚朴3兩(去粗皮、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陳橘皮2兩(洗令淨,焙乾),甘草1兩(炙黃)。
脾胃不和,溼滯中阻;脘腹脹滿,食少口淡,嘔噦噁心,噯氣吞酸,大便洩瀉,肢體困重;心腹脅肋脹滿刺痛,口苦無味,胸滿短氣,面色萎黃,肌體瘦弱,怠惰嗜臥,或發霍亂,及五噎八痞,膈氣反胃;妊娠兩足浮腫,名曰皺腳;腸胃寒,受溼下血;小兒乳食過傷,腸鳴嘔吐或米穀不化;妊娠飲食停滯,或肚腹作痛;山嵐瘴霧,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脹。
上為散。
惟溼土太過者能用之,脾土不足及老弱、陰虛之人,皆非所宜也。
每服2錢,水1中盞,加生薑2片,大棗2枚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