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戟天丸

《醫統》卷五十: 巴戟天丸

配方組成

巴戟天(去心)半兩,石菖蒲1兩,地骨皮1兩,白茯苓(為末作糊)1兩,遠志(制)1兩,白茯神1兩,人參3錢。

功效主治

健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粘米粉同茯苓末作糊,以菖蒲湯調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酒、白湯任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五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一八七: 巴戟天丸

配方組成

巴戟天(去心)2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枸杞子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甘菊花(擇)2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者,炒出汗)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一八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: 巴戟天丸

配方組成

巴戟天(去心)1兩,沉香(銼)半兩,山芋1兩,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搗)1兩半,茴香子(炒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五味子1兩,海桐皮(銼)1兩,牛膝(灑浸,切,焙)1兩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-2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或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巴戟天丸

配方組成

巴戟天半兩(穿心者),破故紙半兩(炒),舶上茴香半兩(炒),黑附子1兩(去皮臍,銼,鹽炒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久冷,臍腹疼痛,飲食無味,及腰膝疼痛,少力,精虛夢洩,耳內蟬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好酒熬一半成膏,留一半搜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荊芥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: 巴戟天丸

配方組成

巴戟天(去心)半兩,補骨脂(炒)半兩,茴香子(舶上者,炒)半兩,木香半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,鹽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久虛,心腹冷痛,飲食無味,腰膝痠疼,煩倦少力,時多夢洩,耳內虛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用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或鹽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: 巴戟天丸

配方組成

巴戟朝天(去心,微炒)1兩,山茱萸1兩,龍骨(研如粉)1兩,肉蓯蓉(酒浸,研如膏)1兩,韭子(微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補骨脂(炒)2兩,茴香子(炒)2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8味,除膏外,搗羅為末,漸次入蓯蓉含內研勻,炊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-20丸,空心、鹽湯或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