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米(蜜炒,去瓤)1兩,甘草1兩,乾薑1兩,當歸1兩,白礬1兩,陳皮1兩。
寒嗽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煎薺汁調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烏梅8錢,罌粟殼1斤(制)。
久新肺氣不通,漸咯膿血,壅滯不利,咳嗽粘涎,坐臥不安,語言不出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煎烏梅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御米殼4兩,木瓜3兩(同御米殼一處用蜜2兩水化,同炒微黃),五味子1兩,人參1兩,皂角2兩。
一切寒熱痰盛,久新咳嗽不止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烏梅同煎,臨臥含服。
《宣明論》卷九。
玄胡索1兩,枯礬2錢半。
咳嗽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用軟飴糖1塊和藥含化;小兒1錢,用蜜亦可。
《得效》卷五。
桑白皮(炒)、葶藶子(炒)、赤茯苓、車前子、山梔仁各等分,炙甘草減半。
病後熱在心肺,發熱喘咳,身熱飲水,鼻幹唇燥,脈疾有力。
加生薑、大棗為引,水煎服。
《育嬰秘訣》卷二。
知母、牛子、桔梗、陳皮、馬兜鈴、杏仁、全地、川貝、桑皮、橘紅、炒芩、甘草。
痘瘡餘毒流入於肺,肺熱生痰咳嗽者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