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鹽1兩(另研),鹿茸5錢,柏子仁5錢,石斛5錢,川烏5錢,黑附子(炮)5錢,巴戟5錢,肉桂5錢,菟絲子5錢,韭子5錢,肉蓯蓉5錢,胡蘆巴5錢,杜仲(薑汁拌炒)5錢,遠志5錢,石棗(酒蒸去核)5錢,破故紙5錢,赤石脂(煅)5錢,茯苓5錢,茯神5錢,川楝子肉(酒蒸)5錢,蒼朮5錢,川椒5錢,茴香(酒炒)5錢。
腎虛氣不歸元,咳嗽動引百骸,自覺從臍下逆奔而上者。
上為末,用山藥末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81丸,空心以鹽湯送下。
《杏苑》卷六。
川烏3兩(面炒,去皮),川萆薢3兩,茴香3兩(炒),杜仲3兩(醋浸,炒),蜀椒3兩(去目,炒),當歸3兩,木瓜3兩,柏子仁3兩,菟絲子3兩(酒浸),熟地黃3兩(酒浸),川楝子3兩半(杏核),澤瀉2兩,遠志2兩(甘草煮,去核),川巴戟2兩(紫者,去心,酒浸),牛膝2兩(酒浸),肉蓯蓉2兩(酒浸,炒),胡蘆巴2兩(酒浸,炒),山茱萸2兩(去核,炒),白茯苓2兩(去皮),蛇床子2兩,破故紙4兩(炒),蒼朮5兩(米泔浸,去皮,茅山者佳)。
男子諸風,五勞七傷,顏色枯朽,手足不隨,語言蹇澀,口眼歪斜,筋脈攣急,腰腳疼痛,元髒虛冷,面色青黑,腹脅脹滿,下痢洩精,夜夢鬼交,驚悸健忘,骨髓傷敗,未老陽事不興,胃冷精流,陰囊溼癢,膀胱疝氣,小腸下部脾胃俱弱,癥結痰飲,霍亂吐瀉,轉筋不止,胸膈逆氣,不進飲食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60丸,空心、食前以鹽湯送下,溫酒亦得,每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七。
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16兩,川烏(炮,去皮臍)16兩,桃仁(麩炒)48兩,白蒺藜(炒去刺)48兩,巴戟(去心)48兩,山藥48兩,茯苓(去皮)48兩,肉蓯蓉(酒浸,炙)48兩,石斛(去根,炙)48兩,萆薢48兩,白朮48兩,破故紙48兩。
腎經久積陰寒,膀胱虛冷,下元衰憊,耳重唇焦,腰腿腫疼,臍腹撮痛,兩脅刺脹,小腹堅疼,下部溼癢,夜夢遺精,恍惚多驚,面板乾燥,面無光澤,口淡無味,不思飲食,大便溏洩,小便滑數,精神不爽,事多健忘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30丸,空心、食前以溫酒或鹽湯送下;小腸氣,炒茴香鹽酒下。
《局方》卷五(紹興續添方)。
熟乾地黃(洗淨,焙乾)1兩,牡丹皮半兩,附子(炮,去皮尖)半兩,金釵石斛半兩,破故紙(炒)半兩,山藥半兩,肉桂半兩(去皮秤),白蒺藜(炒,去刺)半兩,巴戟天(去心稱)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)1兩(切,焙),白茯苓半兩(去皮秤),澤瀉(微炒)半兩,萆薢半兩,白朮半兩。
本氣怯弱,筋骨無力,或時疼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40丸,食前、空心以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三。
肉蓯蓉(酒浸,焙)、石斛(去根)、桃仁(麩炒)、破故紙(炒)、白朮、幹山藥(銼,炒)、白蒺藜(炒去刺)、川烏(炮,去皮臍)、川萆薢、川巴戟(去心)各等分。
虛熱,牙齒浮腫疼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心以鹽湯送下。
《濟生》卷五。
大安腎丸半斤,磁石1兩(醋煅),石菖蒲1兩,羌活1兩。
虛弱耳聾。
上為末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-50丸,以鹽湯、溫酒任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肉桂1兩5錢,川烏頭(炮)1兩5錢,白蒺藜(炒,去刺)4兩8錢,巴戟天(去骨)4兩8錢,薯蕷(薑汁炒)4兩8錢,茯苓4兩8錢,石斛(酒炒)4兩8錢,川萆薢(炒)4兩8錢,白朮4兩8錢,肉蓯蓉(酒浸去腐)4兩8錢,補骨脂(炒)4兩8錢。
腎虛風襲,下體痿弱疼痛,不能起立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腹以鹽湯送下,臨臥以溫酒送下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三。
補骨脂3兩(炒),葫蘆巴3兩(炒),茴香3兩(炒),川楝3兩(炒),續斷3兩(炒),桃仁2兩(麩炒,去皮尖,別研),杏仁2兩(如上法),山藥2兩(炒,切),茯苓2兩。
腎虛牙痛,耳鳴口乾,面色黧黑,耳輪焦枯,腰痛,膝骨痛,囊汗,陽事不舉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以鹽湯送下。
《三因》卷十三。
青鹽(炒)1兩,補骨脂(鹽水炒)1兩,山藥1兩,石斛1兩,白茯苓1兩,菟絲子(酒炒)1兩,巴戟(去心)1兩,杜仲(薑汁炒)1兩,肉蓯蓉(酒浸)2兩,白蒺藜(炒)2兩。
腎虛牙齒豁落,隱痛。
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-80丸,空心淡鹽湯送下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。
鹿角霜3錢,焦白朮1錢半,肉桂3分,當歸2錢,川續斷1錢半,獨活8分,懷牛膝5錢,大生地3錢,菟絲子5錢,巴戟肉1錢半,紅棗3個,桑枝3錢。
腎虛脊駝,足痿疼痛。
《馬培之醫案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