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和丸

《回春》卷二: 太和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5錢,白朮(去蘆,土炒)4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陳皮1兩,半夏(面炒)2兩2錢,枳實(麩炒)1兩,黃連(薑汁炒)1兩,當歸(酒洗)1兩,山楂(蒸,去子)1兩,木香5錢,白芍(酒炒)1兩半,香附(童便炒)1兩,神曲(炒)1兩半,麥芽(炒)1兩半,白豆蔻(去殼)1兩3錢,龍眼肉1兩3錢,大粉草(炙)7錢。

功效主治

元氣、脾胃虛損,不思飲食,肌體羸瘦,四肢無力,面色萎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荷葉1個煎湯,打倉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丸,不拘時候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二。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: 太和丸

配方組成

橘皮20兩,砂仁12兩5錢,山楂20兩,木香10兩,白芍30兩,茯苓30兩,神曲(炒)20兩,半夏曲25兩,白朮(炒)160兩,麥芽(炒)30兩,當歸40兩,香附(炙)40兩,蔻仁12兩5錢,蒼朮(炒)80兩,甘草15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不和,飲食減少,呃逆胸滿,肢體倦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過羅,用冰開水泛為小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至3錢,溫開水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: 太和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(去油,土炒)4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懷山藥2兩,蓮肉(去心皮)2兩,當歸身(酒炒)4兩,白芍藥(酒炒)2兩,陳皮1兩,川黃連(姜炒)1兩,山楂(去子)1兩,枳實(面炒)1兩,半夏(湯泡,切片,姜炒)1兩,神曲(炒)1兩,香附(用童便炒)1兩,木香5錢,龍眼肉1兩,炙甘草5錢,人參5錢,白豆蔻(去殼)5錢,嫩黃耆(蜜水炒用)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荷葉如掌大者煎湯,下陳倉米半鍾煮稀粥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丸,食後、臨臥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: 太和丸

配方組成

紫蘇、陳皮、香附、羌活、蒼朮、川芎、枳殼、山楂、神曲(炒)、麥芽(炒)、甘草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內傷乳食,嘔吐腹痛;外感風寒,頭痛發熱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。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三: 太和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陳皮1兩,半夏1兩5錢,神曲1兩5錢,麥芽1兩5錢,山楂1兩5錢,澤瀉8錢,川連5錢,扁豆2兩,山藥2兩,茯苓1兩5錢,白蔻8錢,砂仁8錢,蓮子2兩,香附1兩5錢,谷精草1兩2錢,甘草8錢,薏仁2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役內傷。

炮製方法

荷葉水泛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5分,食後茶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三。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一: 太和丸

配方組成

紅丹2兩(飛淨),杏仁100粒(去皮尖),巴豆仁40粒(去衣油),乳香(去油)2錢,沒藥(去油)2錢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,洩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細末,黃蠟1兩2錢化開,攪藥末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如人小或虛弱,須減少用。孕婦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紅痢、甘草湯送下;紅白痢,甘草薑湯送下;白痢,薑湯送下;裡急後重,白湯送下;水瀉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一。

《魯府禁方》卷二: 太和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2兩,白朮(土炒)2兩,白茯苓(去皮)3錢,半夏(湯泡,切片,薑汁炒)2錢,枳實(麩炒)2錢,陳皮3錢,黃連(姜炒)3錢,當歸(酒洗)3錢,川芎2錢,香附(炒)2錢,白芍藥(酒炒)3錢,神曲(炒)3錢,麥芽(炒)2錢,山楂(去子)3錢,木香2錢,厚朴(姜炒)3錢,蘿蔔子(炒)2錢,縮砂(炒)2錢,甘草(炙)2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荷葉手掌大煎湯,煮倉穀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魯府禁方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