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建中湯

《千金》卷十九: 大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甘草2兩,人參3兩,半夏1升,生薑1斤,蜀椒2合,飴糖8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寒澼,飲在脅下,決決有聲,飲已如從一邊下,有頭並衝皮起,引兩乳內痛,裡急,善夢失精,氣短,忽忽多忘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納糖消,服7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: 大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(炮裂)1兩半,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加大棗3枚(去核),餳1塊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腹溫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
《女科百問》捲上: 大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芍6兩,黃耆3兩,遠志3兩,當歸3兩,澤瀉3兩,龍骨2兩,人參2兩,草(炙)2兩,吳術1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自腹中,或從背膂,漸漸蒸熱,或寐而汗,日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(擘破),入飴少許,煎1盞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百問》捲上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七引《定齋未病方》: 大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蓯蓉(酒浸1夕)、肉桂、白芍藥、甘草、人參、茯苓、鹿茸(蜜炙)、龍骨(煅)各等分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七引《定齋未病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管見大全良方》: 大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2兩,粉草(炙)2兩,龍齒(研)3兩,當歸(酒洗,去蘆)3兩,酸棗仁(去皮)3兩,黃耆(去蘆)3兩,白芍藥4兩,遠志(去心)1兩半,白茯苓(去皮)1兩半,石蓮肉(去心)1兩半,澤瀉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思慮太過,心氣耗弱,陽氣流散,精神不收,陰無所歸,小便或赤或白,甚則尿精滑數,夜夢鬼交,或睡而汗出,日漸瘦悴,或生虛熱,六脈虛弱,或大而軟,按之不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煎至7分,去滓,入餳少許,再煎溶,空心溫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管見大全良方》。
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卷一: 大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桂心、歸身、川椒、茯苓、炙草、白芍、飴糖、南棗。

功效主治

勞傷陽氣,不肯復元,清陽凋喪,閃氣疼痛,脘中痞結,經和補調理,右脈濡,來去澀者。虛勞腹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卷一。

《濟生》卷一: 大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(去蘆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鹿茸(酒蒸)1兩,地骨皮(去木)1兩,續斷1兩,石斛(去根)1兩,人參1兩,川芎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1兩,白芍藥1兩,小草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虛不足,小腹急痛,脅肋脹,骨肉痠痛,短氣喘咄,痰多咳嗽,潮熱多汗,心下驚悸,腰背強痛,多臥少氣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