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解湯

《誠書》卷十四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羌活1錢,防風1錢,人參1錢,川芎5分,幹葛5分,升麻5分,甘草5分,芍藥3分,荊芥3分。

功效主治

感寒壯熱,煩躁,鼻塞多涕,驚悸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十四。

《辨證錄》卷五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1錢,白芍3錢,甘草1錢,枳殼5分,薄荷1錢,茯神3錢,丹皮2錢,當歸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少陽之氣不通之關格症。忽然上不能食,下不能出,胸中脹急,煩悶不安,大小便窘迫之極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緩緩服之,3劑則可以開關矣。上關一開,而下格自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升麻1錢,幹葛1錢,白芍1錢,川芎7分,防風7分,人參7分,甘草2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症初熱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,水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
《衷中參西》上冊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連翹5錢,蟬退2錢(去足土),生石膏6錢(搗細),生杭芍5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溫病表裡俱熱,時有汗出,舌苔白,脈浮滑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衷中參西》上冊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九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羌活5分,防風5分,川芎5分,菊花5分,麻黃5分,石膏5分,前胡5分,黃芩5分,細辛5分,枳殼5分,白茯苓5分,蔓荊子5分,甘草5分,薄荷2錢半,白芷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,在半表半里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九。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六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升麻、桔梗、荊芥、葛根、川芎、甘草、防風、羌活。

功效主治

痘1-2日毒未出時,或為風寒阻膈,氣粗熱盛,身發戰而肚腹急疼,將內潰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1鍾半,加生薑3片,煎5分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六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前胡3兩,芍藥3兩,厚朴3兩,桔梗3兩,枳實(炙)3兩,甘草3兩,黃芩3兩,半夏3兩,生薑3兩,蔥白4莖。

功效主治

少陽病,頭痛面赤,身體煩疼,胸中滿,脅下痞,腹中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水1鬥2升,只煮取6升,去滓,再煮取3升,溫服1升,日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六。

《百一》卷十九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防風1兩,川芎1兩,人參1兩,幹葛半兩,川升麻(輕者)半兩,甘草(微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四時感冒寒邪,壯熱煩躁,鼻塞多涕,驚悸自汗,肢節疼痛,及麩瘡、痘瘡已發或未發者。痘出充滿紅活,而熱不退者;寒戰咬牙,屬熱者;不瀉而渴,屬實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3歲兒每服1錢,水3分盞,加生薑半片,棗子少許,同煎至2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十九。

《雞峰》卷五: 和解湯

配方組成

白芍藥2分,桂2分,厚朴1兩,甘草1兩,乾薑1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半,茯苓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血氣虛弱,外感寒邪,身體疼倦,壯熱惡寒,腹中(疒丂)痛,鼻塞頭昏,痰多咳嗽,大便不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