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、黃耆(炒)、當歸、川芎、厚朴(姜制)、防風、桔梗(炒)、白芷、官桂、紫草、木香、甘草。
氣血不足,痘瘡倒靨,或痛瘍久不潰膿者。
加糯米1撮,水煎服。
《小兒痘疹》。
人參、黃耆(炒)、當歸(酒洗)、白朮(炒)、橘紅、甘草、升麻、川芎、生地(酒洗)、羌活、厚朴(薑汁拌炒)。
癰疽發背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。
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防風、白芷、桔梗、白芍、厚朴、木香、肉桂。
痘不起發,根窠不紅,灰白色,寒戰咬牙,痘毒少,而元氣至虛者。
加生薑、大棗為引。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三。
人參1錢(虛甚者倍用),黃耆(酒炒)3錢,當歸2錢,川芎(酒炒)5分,炙草1錢5分,陳皮5分,金銀花5錢,丹皮1錢,遠志(去心甘草水泡,炒)1錢5分。
痛疽未潰或已潰。
加大棗5枚,水煎服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。
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厚朴、防風、桔梗、白芷、官桂、紫草、木香、蟲退。
氣虛不能化毒,面癢者其痘白而頂陷,皮薄而漿清,精神睏倦,二便頻利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七。
人參、炙耆、白朮、當歸、元參、白芍、牛蒡、銀花、連翹、防風、甘草。
妊婦痘出稠密者。
《易簡方便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