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(湯洗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白朮1兩,丁香5錢,縮砂5錢,粉草3錢。
產前胸中宿有痰飲,產後多致眩暈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加生薑3片,烏梅1個,水煎,食前溫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四。
半夏5兩(洗),生薑5兩,茯苓3兩,旋覆花1兩,陳橘皮2兩,人參2兩,桔梗2兩,芍藥2兩,甘草(炙)2兩,桂心1兩。
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,心下汪洋,嘈煩,或水鳴多唾,口清水自出,脅肋急脹,痛不欲食,其脈喜沉弦細遲。
上切。
忌羊肉、餳、酢物、生蔥、豬肉、海藻、菘菜。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小品方》。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焙乾)3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酸棗仁桂(去粗皮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遠志(去心)2兩,人參2兩,甘草(炙,銼)1兩半。
謀慮不決,膽氣上溢,虛熱口苦,神思不爽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秫米1匙頭許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熟半夏、白茯苓。
頭汗,中焦閉塞,則周身不能敷布,但頭有汗。
《傷寒大白》卷三。
白朮(蜜炙)1錢,半夏(湯泡,炒黃)1錢,陳皮1錢,砂仁1錢(炒),茯苓2錢5分,炙甘草5分,生薑3片,大棗2個,烏梅1個。
妊娠惡阻,痰涎壅滯。
水煎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半夏2錢,赤苓1錢,陳皮(去白)5分,甘草5分,黃芩5分,生薑3片。
熱痰,嘔逆頭痛。
煎作1服。
《金匱翼》卷五。
半夏(湯洗)3兩,茯苓1兩,熟地1兩,陳皮6錢,細辛6錢,蘇葉6錢,川芎6錢,人參6錢,芍藥6錢,桔梗6錢,甘草6錢。
產後眩暈,胸中宿有痰飲,阻病不除,產後多致眩暈,又血盛氣弱,氣不使血,逆而上攻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大錢,水2盞,加生薑7片,煎7分,去滓,空心服。
《產育保慶》捲上。
半夏3兩(洗),秫米1鬥,茯苓4兩。
大病癒後,虛煩不得眠,腹中疼痛,懊憹。
以千里流水1石,揚之萬遍,澄取2鬥半,合煮諸藥得5升,分5服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二,名見《外臺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