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歸2錢,白芍藥2錢,幹葛2錢,生地黃1錢半,川芎1錢半,黃芩1錢半,人參9分,麥門冬9分,柴胡1錢,烏梅2個,甘草6分。
產後發熱,口乾作渴,唇裂生瘡。
上銼散,分作2服。
用水1鍾,煎至7分,空心服。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五。
白朮(炒)、白芍(炒)、白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當歸、薄荷、全蠍(洗淨)、殭蠶(炒)。
小兒一種似慢驚非慢驚之症。
生薑為引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當歸1錢,白朮1錢,茯苓8分,白芍8分,柴胡3分,薄荷3分,陳皮3分,知母3分,貝母骨皮3分,麥冬3分,香附3分,甘草3分。
酒病後發咳,間有骨蒸邪熱者。
煨生薑為引。
《點點經》卷一。
柴胡2錢,當歸2錢,白朮1錢,甘草1錢,茯苓3錢,陳皮1錢,白芍3錢,炒梔子1錢,羌活5分。
春溫。春月傷風4-5日,身熱惡風,頭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,口渴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柴胡2錢,白芍5錢,當歸3錢,白朮5分,甘草1錢,茯神3錢,陳皮5分,肉桂1錢。
春月傷風,手足逆冷,心下滿而煩。飢不能食,脈緊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白朮(炒)、白芍(炒)、薄荷、陳皮、甘草、柴胡、白茯苓、當歸、白扁豆(炒)、砂仁、木香、黃芩。
小兒痢疾體虛,不便行利導滯者。
水煎服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白朮8分(炒),白芍8分(炒),當歸8分,白茯苓8分,柴胡5分,薄荷5分,陳皮6分,白扁豆1錢(炒),甘草6分,神曲1錢(炒),麥芽8分(炒)。
小兒脾疳。因乳食不調,飢飽不一,或一切病後,虧損氣血,以致時熱時冷,或大便非結即瀉,面黃肌瘦,肚大夜熱。
水煎服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逍遙散,遠志(去心)1錢,桃仁(去皮尖)1錢,蘇木1錢,紅花1錢。
癲疾。榮血迷於心包,歌唱無時,逾牆上屋。
水1盞半煎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五。
白朮8分,茯苓8分,牡丹皮8分,白芍8分,柴胡8分,陳皮8分,當歸8分,山梔8分,貝母8分,天花粉8分,甘草5分,紅花5分,羚羊角5分。
鬢疽7日以上,根盤深硬,色紫焮痛。
水2鍾,加淡竹葉20片,煎8分,食後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
甘草1錢,當歸1錢,白芍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柴胡1錢,桂皮,山梔7分。
乳巖初起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七。
當歸1錢,芍藥1錢,茯苓1錢,白朮(炒)1錢,柴胡1錢,牡丹皮5分,山梔(炒)5分,甘草(炙)5分。
肝脾血虛,內有鬱熱,潮熱晡熱,自汗盜汗,腹脅作痛,頭昏目暗,怔忡不寧,頰赤口乾;婦人月經不調,發熱咳嗽;或陰中作痛,或陰門腫脹;小兒口舌生瘡,胸乳膨脹;外證遍身搔癢,或虛熱生瘡。遍身搔癢,或口燥咽乾,食少嗜臥,小便澀滯,及瘰癧流注,虛熱等瘡。婦人初產,陰門腫脹,或焮痛而不閉;血虛火燥,產後大便不通。小兒肝脾血虛內熱,脅腹作痛,頭目昏黑,或食少不寐,或口舌生瘡,或胸乳膨脹;或女子患前症,經候不調,發熱咳嗽,寒熱往往來。傷損血虛,內熱發熱;或肢體作痛,或耳內作痛。乳母肝脾血虛發熱;致兒患瘡,或兒肝脾有熱,致瘡不愈。脾胃血虛有熱生癰;或脅乳腫痛,耳下結核。婦人溫熱流注下部,陰內潰爛癢痛。大怒逆氣傷肝,肝傷血少目暗。婦人鬱熱傷損肝脾,溼熱下注而致陰中作痛,痛極往往手足不能伸舒;及風溼血燥而致血風瘡證,遍身起(疒咅)(疒畾),如丹毒狀,或癢或痛,搔之則成瘡。鬱證;或血燥肝氣虛弱,風寒客於經絡,肩臂痛而筋攣,遇寒則劇,脈緊細。血虛肝燥,骨蒸勞熱。肝經鬱熱過甚,煩熱口苦,耳鳴頭眩。
忌氣惱、勞碌。
水煎服。
《內科摘要》卷下。
軟柴胡5分,白芍藥1錢半(酒炒),冬白朮1錢半(炒),當歸身2錢,白茯苓2錢(去木),粉甘草5分,鉤藤鉤5錢,忍冬藤3錢,山梔、丹皮。
女子血虛火旺,經閉潮熱;男子陰虛木旺,脈弦虛數者。
水煎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十八。
柴胡6錢(鹽水炒),白芍2兩(炒),白朮1兩半(制),當歸3兩,茯苓1兩,炙草4錢,山梔2兩(炒),丹皮1兩半,蛤殼3兩(生研)。
陰癢,脈弦虛數。
上為散。
白雷丸3錢,煎湯調下3錢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。
白芍1錢2分,白朮1錢2分,地骨皮1錢,知母1錢,當歸1錢,茯苓8分,麥冬8分,生地8分,山梔5分,黃柏5分,桔梗3分,甘草3分。
血病,女子不月;婦人癇證;脅連胸腹脹痛;婦人陰縮,陰戶急,痛引入小腹;陰冷而內熱寒熱,經候不調;婦人便毒,於兩拗腫痛,腹內有塊,不時上攻,小便不利。
水煎服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八。
丹皮1錢半,白朮1錢半,當歸1錢,赤芍1錢,桃仁1錢,貝母1錢,山梔8分,黃芩8分,桔梗7分,青皮5分,甘草3分。
脾家蓄熱,痰涎夾血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七。
當歸、白朮、白芍、白苓、柴胡、香附、丹皮、甘草、薄荷、黃芩、夏枯、天葵。
女子月經不調,而成瘰癧者。
酒、水各半,煎服。
《一盤珠》卷五。
白朮(炒)、白芍(炒)、白茯苓、陳皮、當歸、甘草、薄荷、柴胡。
小兒瘧在5-7次後,人雖虛而多熱,其體勢在不可截,不可消,不可補者。
或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當歸1錢,白芍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柴胡1錢,薄荷5分,甘草6分,丹皮7分,香附8分。
婦人血虛,五心煩熱,肢體疼痛,頭目昏重,心忡頰赤,口燥咽乾,發熱盜汗,食少嗜臥;並室女血弱,榮衛不調,痰嗽潮熱,肌體羸瘦,漸成骨蒸;及血熱相搏,月水不調,寒熱如瘧,臍腹作痛。
水2鍾,煎8分,食遠溫服。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柴胡、白芍、當歸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知母、地骨皮、山梔、黃柏、桔梗、麥冬、生地。
婦女虛勞。
《婦科玉尺》卷六。
柴胡、白芍、當歸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黃芩、半夏、白芷、陳皮、桔梗。
肝鬱氣滯;或口舌生瘡;或耳內作痛;或乳癰、乳痰等。
《瘍科心得集·方匯》捲上引《大全》。
白朮(米泔水浸,炒)、白芍(酒炒)、薄荷葉、白茯苓、當歸身、牡丹皮、陳皮、柴胡、麥門冬、甘草、幹葛。
病後瘦弱,唇白氣虛,感時氣出痧疹者;或體虛瘦弱,痧出白色,少紅活者。
水煎服。
《活幼心法》卷八。
當歸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朮、柴胡、香附、甘草、丹皮、山梔、薄荷。
因鬱怒傷肝所致白濁白淫,往來寒熱,脅痛心煩,面帶青,口苦,脈弦,小便數。
《女科指掌》卷一。
白芍1錢,白朮1錢,白茯苓6分,麥門冬6分,生地6分,甘草2分,桔梗2分,地骨皮8分,當歸8分,山梔仁3分,黃柏3分。
潮熱咳嗽。外感風寒溼邪,頸項強痛,溼氣勝者;瘰癧,肝經火燥而血病,寒熱止而核不消。
水煎,溫服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柴胡、黃芩、薄荷、連翹、白芍、當歸、茯苓、甘草、丹皮、生地。
先經後疹。婦人月事後5-6日,發熱見疹,血室空虛,熱邪乘虛入內,重則妄見妄聞,如見鬼祟,晝時了了,夜時譫語,輕則常發夜熱,變成疹怯。
上為散服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銀州柴胡1錢,當歸2錢,生白芍2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炙甘草5分,煨姜3片,薄荷1分,霜桑葉2錢。
上為末,分為10服。
每服2錢,鮮荷葉半張煎湯沖服。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議》。
當歸2錢,白朮2錢,柴胡1錢,白芍1錢,丹皮7分,茯苓7分,梔子7分,生甘草8分,燈心7莖。
妊娠小便中帶血。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。
柴胡2錢,白朮5錢,茯苓3錢,甘草1錢,白芍5錢,陳皮1錢,當歸2錢,炒梔子3錢,荊芥1錢,防風5分,龍膽草2錢,天花粉2錢,玄參5錢。
陰泔。瘡生於陰戶之內,時痛時癢,往往有不可忍之狀,其氣腥臊作臭,無物可以解癢,倘愈交接則愈痛。
水煎服。
《洞天奧旨》卷十二。
當歸1錢,柴胡1錢,白朮1錢,白芍1錢,茯苓1錢,炙草5分,薄荷7葉,山梔、生地、白茅根。
初次產育,產門腫脹,或焮痛不閉。
《婦科玉尺》卷二。
當歸、甘草、芍藥、茯苓、白朮、柴胡、丹皮、梔子、漏蘆。
乳母情慾鬱火或厚味積熱傳兒,小兒大便不通。
水煎,子、母並服。
《慈幼心傳》卷下。
白芍1兩,柴胡2錢,當歸1兩,甘草1錢,陳皮1錢,茯神3錢,白朮5錢,炒梔子1錢,天花粉2錢,枳殼5分,丹皮2錢。
婦人因怒發熱,肝氣橫逆,火盛血虧,經來之時,兩耳出膿,兩太陽作痛,乳房脹悶,寒熱往來,小便不利,臍下滿築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三。
大當歸(酒洗)1錢,白芍藥(酒炒)1錢,白茯神(去皮)1錢,白朮(土炒)1錢,北柴胡(炒)1錢,牡丹皮1錢,蘇薄荷3分,甘草3分,川黃連3分(用吳茱萸煎湯拌炒)。
婦人鬱怒傷肝,眼目赤澀昏暗,及血虛發熱,口乾自汗,月經不調,腹痛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。
《一草亭》。
當歸1錢,芍藥(酒炒)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甘草(炙)1錢,柴胡1錢,牡丹皮5分,山梔子(炒)5分,鉤藤鉤5分。
肝火亡血,手足瘈瘲,及血虛有熱。遍身瘙癢。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加生薑3片,薄荷少許,水煎,食遠或臨臥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四十五。
柴胡2錢,白芍5錢,當歸3錢,陳皮5錢,甘草1錢,白朮3錢,茯神3錢,人參1錢,川芎1錢,瓜蔞3錢,半夏3錢。
乳懸。肝氣不舒,痰氣鬱結,乳內忽大如桃,不覺痛癢,色亦不赤,身體發熱,形漸瘦損。
水煎服。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。
白朮(炒)、白芍(炒)、白茯苓、丹皮、石斛、當歸、柴胡、薄荷、陳皮、甘草。
痘之前後,不可補。不可涼,似虛非虛之症。
水煎服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二。
當歸5錢,白朮5錢,白芍1錢,茯苓1錢,麥冬8分,柴胡5分,砂仁5分,甘草5分。
婦女月水不調,發熱體倦,頭疼口乾,臍疼痛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白芍8分(炒),白朮8分(炒),陳皮6分,甘草6分,當歸8分,白茯苓8分,薄荷6分,黃芩1錢(炒),殭蠶1錢(炒),柴胡6分。
白虎歷節風。
水煎服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六。
白朮(炒)、白芍(炒)、白茯苓、當歸、薄荷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、家芡實、丹皮、白蓮鬚。
小兒淋症不痛者;或久淋不愈者。
水煎服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當歸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朮、大棗、柴胡、甘草、丹皮、梔子仁。
痘瘡氣血虛,稍稍有火,氣血不勻調者。
上為散服。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