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枳殼(麩炒,去瓤)、桔梗、甘草(炙)、人參、茯苓、川芎、大黃(蒸)、蒼朮(米泔浸)各等分。
三陽經腳氣流注,腳踝上焮熱赤腫,寒熱如瘧,自汗惡風,或無汗惡寒。
上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薄荷1頭,煎7分,去滓熱服。
《三因》卷三。
薄荷、瓜蔞、白芷、烏梅、生黃、黃芩、歸尾、半夏、桑白皮、茅根、燈心。
肺癰初起,口燥咽乾,胸脅隱痛,咳唾膿血,氣息腥臭。
《外科百效》卷三。
羌活1錢,獨活1錢,柴胡1錢,前胡1錢,枳實1錢,桔梗1錢,草果仁6分,檳榔6分,半夏6分,烏梅1個,甘草4分,薄荷4分,川芎8分。
陽瘧,發自上晝。
《窮鄉便方》。
人參8分,羌活8分,獨活8分,前胡8分,柴胡8分,川芎8分,桔梗8分,茯苓8分,枳殼8分,甘草8分,木瓜8分,蒼朮8分。
足三陽經溼熱毒氣流注,腳踝焮赤腫痛,寒熱如瘧,自汗惡風,或無汗惡寒,或惡聞飲食。
水2鍾,加生薑3片,煎8分,食前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。
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白茯苓(去皮)、人參、枳殼(去瓤,麩炒)、桔梗、天麻、全蠍、殭蠶、白附子、地骨皮、川芎、甘草。
小兒急驚風,初起發熱,手足搐搦,眼上視;並一切感冒風寒,咳嗽鼻塞聲重,頭疼發熱,及痘疹欲搐發搐,並時行瘟疫。
上作1劑。加生薑3片,水煎,熱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。
荊防敗毒散,牛蒡子、玄參。
風熱上壅,頸痛,或因怒氣,憎寒壯熱。
《準繩·瘍科》卷三。
前胡(去蘆)1兩,柴胡(銀州者,去苗)1兩,人參1兩,甘草(冬服用炙,夏月不用)1兩,羌活1兩,獨活1兩,桔梗1兩,茯苓(去皮)1兩,枳殼(湯浸,去瓤,麩炒令香)1兩,川芎1兩,半夏(湯洗7次)、蒼朮(米泔浸炒)各等分。
風氣上攻頭目,咽燥舌澀,心胸煩滿,痰涎不利,頭旋目眩;兼解傷寒陽證,腳氣,踝上赤腫疼痛,寒熱如瘧,自汗惡風,或無汗惡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入生薑、薄荷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如覺著風,即並熱進2-3服。微汗出立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五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柴胡、前胡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枳殼、桔梗、川芎、天麻、地骨皮。
小兒痘瘡,初起發熱。
水煎,熱服。出汗為佳。
《回春》卷七。
人參敗毒散1貼,斑蝥1個,枇杷葉10片。
飲酒過度,面黑肚飽。
上後2味同炒黃色,去斑蝥,將枇杷葉入敗毒散,水1碗,煎至7分,臨睡通口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三引《海上方》。
羌活5分,獨活5分,前胡5分,柴胡5分,川歸5分,川芎5分,枳殼5分,桔梗5分,茯苓5分,人參5分,甘草2分半,薄荷2分半,白朮5分,防風5分,荊芥5分,蒼朮5分,芍藥5分,生地黃5分。
瘟疫及癮疹等證或因虛而感冒風溼以致發斑者。
上切細,作1服。
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。
黃芩1錢,半夏1錢,桔梗1錢,薄荷1錢,人參1錢,獨活1錢,柴胡1錢,羌活1錢,枳殼1錢,茯苓1錢,甘草1錢,川芎1錢,前胡1錢。
咽喉風燥,乾枯如毛刺,吞嚥有礙。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