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氣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(銼,麩炒)2兩,木香(炮)2兩,蓬莪術(煨)2兩,乾薑(炮)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切,炒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甘草(炙)2兩,縮砂仁(去皮,炒)2兩,茴香子(炒)2兩,幹木瓜(切)2兩,益智仁(炒)2兩,胡椒半兩,阿魏(醋化白麵和作餅,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膈氣嘔逆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浸蒸餅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鹽湯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(溼紙煨)1分,檀香1分,丁香(不見火)半兩,薑黃半兩,白豆蔻仁半兩,香附子(去毛)半兩,砂仁1兩,甘草1兩半(炙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神曲糊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細嚼嚥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2兩(去毛),薑黃1兩2錢半,砂仁1兩,甘松1兩,蓬莪術(炮)1兩,甘草1兩半(炙),陳皮(去白)半兩,木香(不見火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四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巴豆10個(去殼皮膜,出油盡),木香1錢,附子1個(重半兩。炮,去皮臍尖)。

功效主治

腹脹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丸,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四。
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黑醜(半生半熟,取頭末)4兩,青皮(炒)1兩,陳皮(炒)1兩,乾薑(炮)1兩,肉桂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痞悶疼痛,兩脅氣脹,痰涎上攻,咽嗌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1兩,草豆蔻(去皮)1兩,半夏(湯洗7遍,焙)1兩,丁香半兩,白礬(枯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涎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橘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二十四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糖球子(即山楂),甘草2斤,香附半斤,藿香葉1兩,甘松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炒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-5丸,嚼茶清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二十四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(炮)1分,黑牽牛(生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氣,腹脹膨脝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服30丸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1兩,青皮(去白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白豆蔻仁1兩,縮砂仁1兩,京三稜(炮,切)1兩,蓬莪術(炮1兩,切)1兩,蓽澄茄1兩,蘿蔔子1兩,枳實(麩炒)1兩,黑牽牛(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氣痞,痰實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附子1兩,吳茱萸1兩,當歸1兩,芎1兩,陳皮1兩,蓬莪術1兩,乾薑1兩,延胡索1兩,桂1兩,五味子1兩,白芷1兩,白及1兩,益智仁1兩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婦人脾胃虛弱,中脘痞塞,氣不升降,四肢倦怠,無力多困,食飲不消;婦人榮衛俱虛,經候不調,兩肋刺痛,臍腹脹滿,肢節疼痛,時發寒熱,面色萎黃,日漸瘦弱,全不思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前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分氣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煨,銼)5兩,蓬莪術(煨,銼)5兩,青橘皮(銼,用巴豆半兩打破同炒黃,去巴豆不用)5兩,胡椒半兩,阿魏1兩(醋面作餅,炙幹)。

功效主治

谷勞嗜臥,身體煩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陳橘皮湯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