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味子丸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山藥、五味子、補骨脂、肉果、益智仁。

功效主治

脾腎俱虛洩瀉,每至五更,即連次而瀉,或當臍作痛,痛連腰背,腹冷膝冷,尺中皆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石龍芮(炒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萆1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棘刺1兩,小草1兩,山芋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枸杞根(銼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萎蕤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小便白濁,少腹拘急,夢寐失精,陰下溼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夜臥再服。漸加至5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三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炒)1兩,覆盆子(去蒂)1兩,仙靈脾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焦咳,腹滿不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生薑、臘茶送下。加至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三。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六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2兩,五味子2兩,破故紙(炒)2兩,白朮2兩,山藥(炒)1兩半,白茯苓1兩半,吳茱萸1兩,川巴戟(去心)1兩,肉果(面裹煨)1兩,龍骨(煅)5錢。

功效主治

下元虛寒,火不生土,及腎中之土不足,以致關門不閉,名曰腎洩,亦名脾腎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七引《衛生家寶》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大罌粟殼(去瓤)4兩(劈破,用白餳少許入水,將谷浴過令淨,炒黃色),五味子(新鮮者,去梗,須北方者為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拌勻,用白餳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1盞,捺破,煎6分,澄清,臨睡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七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5錢,甘草1錢半,五倍子1錢,風化消1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肉蓯蓉(酒浸,去皴皮,切,焙)1兩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損,精氣衰竭,陽道痿弱,腰膝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九引《護命》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半兩,龍骨半兩,牡蠣(火煅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山茱萸半兩,萆薢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巴戟天(去心)半兩,山芋半兩,石斛(去根半兩,銼)半兩,續斷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憊,房色過度,陽氣虧乏,關鍵不牢,真元失禁,精自流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丸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鹽湯送下。見效即住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九引《護命》。

《本事》卷二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揀)、川巴戟(酒浸,去心)、肉蓯蓉(酒浸,水洗,焙乾)、人參(去蘆)、菟絲子(酒浸,曬乾,用紙條子同碾為末)、熟地黃(酒灑,9蒸9曬,焙乾)、覆盆子、白朮、益智仁(炒)、土茴香(炒香)、骨碎補(洗,去毛)、白龍骨、壯蠣(鹽泥固濟,幹,火燒通赤,去泥用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肝腎俱虛者。五更初洞瀉,服止瀉藥並無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焙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送下,1日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二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七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砒霜1兩(以熟絹裹。用大蘿蔔1枚,開1竅,入砒霜,又用蘿蔔塞卻,以線纏系,納鐺中,以水入燈心5束,煮半日出之。取砒霜研令細,入後藥用之),五味子半兩(搗末),金箔50片(研),黃藥半兩(搗末),銀箔50片(研),綠豆粉1兩,密陀僧半兩(研),膩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多年肺氣,累療不瘥,心膈煩熱,喘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以沙糖、溫水研化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白茯苓1兩,車前子1兩半,巴戟1兩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菟絲子3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羅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六極七傷,虛損,腎氣不足,腎勞虛損,精氣不足,面黑耳聾,小便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牡荊子1兩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杵為末),車前子1兩,菥蓂子1兩,薯蕷1兩,石斛1兩(去根,銼),熟乾地黃1兩,杜仲1兩(去皺皮,炙微黃,銼),鹿茸1兩(去毛,塗酥,炙令黃),遠志1兩(去心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蛇床子3分,芎3分,山茱萸3分,天雄3分(炮裂,去皮臍),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茯苓1分,黃耆3分(銼),牛膝3分(去苗),桂心半兩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巴戟1兩(去心),鍾乳粉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無子,皆因五勞七傷,虛羸百病所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一引《護命》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錢,續斷2錢,牛膝(酒浸,切,焙)2錢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錢,桂(去粗皮)2錢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2錢,茴香子(炒)2錢,白茯苓(去黑皮)2錢,芎2錢,當歸(切,焙)2錢,山芋2錢,檳榔(銼,一方無檳榔,用木瓜)2錢,吳茱萸(湯洗,焙炒)2錢,細辛(去苗葉)2錢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2錢(一方用川椒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冷,腹脅疼痛,脹滿非時,足冷陰萎,行步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至3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一引《護命》。

《百一》卷四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北五味子1裹(約2斤。揀淨,用酒1鬥浸1伏時,取出或曬或焙,碾為細末)。

炮製方法

將所浸藥酒熬成膏,搜前件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粒,空心,食前、臨臥用鹽湯、溫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半,熟乾地黃(焙)4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4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2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2兩,澤瀉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巴戟天(去心)2兩,赤石脂2兩,山茱萸2兩,杜仲(去粗皮,炙)2兩,山芋2兩,石膏(碎)2兩,遠志(去心)2兩,柏子仁2兩。

功效主治

瘛,筋脈相引,健忘心忪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,入真酥5兩,再搗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至30丸,空心、日午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○引《經驗良方》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4兩,熟地黃6兩,肉蓯蓉8兩,菟絲子2兩(酒浸,蒸)。

功效主治

稟賦弱,小便數亦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山藥末為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○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半夏(湯浸7遍去滑,焙)半兩,麥門冬(湯浸,去心,焙)半兩,山茱萸半兩,貝母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使人痰唾不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生薑湯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經驗良方》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(炒赤)。

功效主治

白濁及腎虛,兩腰及背脊穿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醋湯送下;瀉用蘄艾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,補骨脂(炒)2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2兩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山芋1兩,海桐皮(銼)1兩,黃耆(細銼)1兩,菟絲子6兩(淘去浮者,酒浸3日,別搗取末3兩),天雄半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磁石(煅,醋淬7遍)1兩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木香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1兩,茴香子(炒)1兩,龍骨(煅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虛冷,小便頻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
《本事》卷二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揀)2兩,桂心(不見火)1兩,大杏仁(北來者,去皮尖,微炒)1兩,青皮(去白)1兩,細辛(去葉)1兩,人參(去蘆)1兩,檳榔(煨)1兩,乾薑(炮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空心、食前酒或湯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衛生家寶》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4錢半,續斷1錢,山藥7錢,人參6錢,菟絲子1錢,白茯苓1錢,山茱萸,柏子仁2錢,川芎1錢,牛膝半兩,遠志半兩,龍骨半兩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三引《衛生家寶》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兩,續斷2兩,地黃1兩,鹿茸1兩(切片,酥炙),附子1兩(炮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羸瘦,短氣,夜夢鬼交,骨肉煩痛,腰背痠痛,動輒微喘。房勞過度,精洩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三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眷五十四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5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3兩,白芍藥2兩,防己2兩,車前子2兩,檳榔(銼)1兩,牽牛子(炒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消石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下焦熱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木香湯送下。稍增至30丸,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眷五十四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七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阿膠(蚌粉炒)1兩,熟地黃(洗)1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山藥2兩,五味子(炒)2兩,貝母(炒)1兩,柏子仁1兩,人參1兩,百部,茯神(去皮木),遠志(去苗,取根上皮),防風(去蘆),杜仲(去皮)2兩(薑汁浸,炒去絲)。

功效主治

心肝二經蘊積風邪,並腎臟虛耗,眼目昏暗,或生翳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薑湯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七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六: 五味子丸

配方組成

蓯蓉4兩,蛇床子(炒)4兩,菟絲子4兩,遠志(去心)4兩,五味子4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腎俱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六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