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大黃(炒)1分,芍藥1分,甘草(炙)1分,幹蠍1分,白殭蠶1分,桔梗1分,人參1分,鬱金1分,白附子半兩,防風半兩,黃芩半兩。
驚風,內外熱,心胸煩悶,不思飲食,吐逆不止及諸般風熱。
上為散。
壯熱吐瀉,防風、麥糵湯調1字至1錢;隻身熱,甘草、柳枝湯調;不退熱,蜜牛蒡子、薄荷湯調;吐瀉不止,用肉豆蔻3個,面裹煨,研細末,裹面和杵,丸如綠豆大,飯湯吞5-7丸,立止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靈苑方》。
白附子(炮)3錢,防風(去蘆)3錢,黃芩3錢,桔梗(去蘆)3錢,人參(去蘆)3錢,全蠍5錢(薄荷汁炙),南星2錢(炮),北細辛3錢(去葉,土),厚朴5錢(姜制),縮砂仁5錢,赤芍藥3錢,粉草2錢,鬱金3錢(皂角水煮),曲餅5錢,半夏曲5錢(以半夏為末,薑汁作餅子曬乾)。
夾驚夾食,傷寒,丹瘡,赤眼,驚風,痰熱等候。
上為末。
藥性稍涼,虛者莫服。
金銀箔、薄荷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三。
人參(去蘆)2錢半,防風(去蘆)2錢半,天麻2錢半,茯神(去皮、木根)2錢半,鬱金(無,以山梔仁代)2錢半,白附子2錢半,大黃2錢半,赤芍藥5錢,黃芩5錢,殭蠶5錢,全蠍15尾(去尖毒),枳殼2錢(水浸潤,去瓤銼片,麩炒微黃),粉草6錢。
上焦蘊熱,傷風,面紅目赤,狂躁氣急,渴水,驚啼煩悶,丹毒,口瘡,痰嗽,搐掣;露丹,小兒生後,百日之內,半歲以上,忽兩眼紅暈微起,面青黯色,夜間煩哭,或臉如胭脂。初則滿面狀如水痘,腳微紅而不壯,出沒無定,次至頸項,赤如丹砂。
上藥銼、焙,為末。
每服半錢至1錢,用溫薄荷湯或燈心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防風、荊芥、陳皮、枳殼、黃芩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。
疹後口乾,變成牙疳者。
上為散服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