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稜散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1兩(炮、銼),木香3分,鱉甲1兩(塗醋,炙微黃,去裙襴),當歸3分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芍藥半兩,川大黃3分(銼,微炒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桂心3分,檳榔3分,柴胡1兩(去苗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訶黎勒3分(煨,用皮),防葵3分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勞,心腹積聚,兩脅妨悶,四肢羸瘦,不能起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服每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張渙方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炮,銼碎)1兩,赤茯苓1兩,當歸(洗,焙乾)1兩,鱉甲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1兩,白朮半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半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乳癖,結實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盞,加生薑7片,煎至5分,去滓放溫,時時與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張渙方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九引《全嬰方》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面裹煨焦,去面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陰疝核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3歲半錢,空心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九引《全嬰方》。

《局方》卷三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蓬莪術(煨)2兩,益智仁2兩,京三稜(煨,切)2兩,青皮(去白)2兩,白茯苓(焙)4兩,甘草(爁)3兩。

功效主治

酒食所傷,胸膈不炔,腹脅脹滿,嘔吐酸水,翻胃脾疼;食積氣塊,攻刺腹脅,不思飲食,日漸羸瘦;年高氣弱,三焦痞塞,常覺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用水1大盞,加大棗1個(擘破),鹽少許,同煎至半盞,溫服,不拘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三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縮砂仁、甘草(炙)、益智(炒,去殼)、三稜、莪術、青皮(去白,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氣積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白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益智(炒,去殼)半兩,三稜半兩,莪術半兩,青皮(炒)半兩,香附子半兩,青木香半兩,砂仁半兩,甘草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加生薑,水煎服。次與保童丸之類,微利取效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三稜(炮)5分,莪術(炮)5分,益智仁(去殼)5分,甘草(炙)5分,神曲5分,麥糵5分,橘紅5分。

功效主治

乳哺不節,過傷於脾,久則成疳,小兒積聚癖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七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三稜8錢,川芎4錢,大黃(醋煨)1錢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積聚,氣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七。

《漢藥神效方》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三稜10錢5分,莪術10錢5分,芍藥10錢5分,延胡索10錢5分,乙切草(即小連翹,莖葉皆用)10錢5分,黑大豆1兩,生薑1兩(豆、姜2物用醋5分煮之,豆煮爛時,取出炙幹),牡丹皮9錢8分,肉桂9錢8分,當歸9錢8分,乾地黃9錢8分,烏藥9錢8分,黃菊花9錢8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經水時腹痛甚,數年不愈;及產後瘀血不下,氣上衝,譫言狂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細末,混和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用5分,和溫酒或白湯醋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漢藥神效方》。

《幼科折衷》捲上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莪術、三稜、陳皮、枳殼、香附、青皮、益智、神曲、谷芽、半夏、大黃、紫蘇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積吐。由宿乳滯胃,吐黃酸水,或有漬痰,脈實而滑;如食積所傷,吐酸餿氣,或宿食並出;兒小者,乳不化;積症盜汗,脾冷所致,睡中汗出如水,覺而經久不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折衷》捲上。

《雞峰》卷十二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三稜3兩,莪術3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,茯苓1兩,大麥櫱1兩,豆蔻仁1兩,青皮1兩,木香3分,桃仁半兩,沉香半兩,神曲半兩,訶子皮半兩,檳榔半兩,甘草3分,乾薑1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元虛冷,心胸滿悶,腹脅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入鹽點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二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7錢半,三稜(炮,銼)1兩半,淨香附1兩半,青皮(去白)半兩,益智仁半兩,陳皮(去白)半兩,半夏(湯煮透,濾,仍銼,焙乾)半兩,枳殼(水浸潤,去殼,銼片,麥麩炒微黃)半兩,神曲(炒)半兩,谷芽(洗,焙)半兩,莪術(醋煮透,濾幹,銼,焙)半兩,大黃(半生半炮)半兩,紫蘇(去老梗)半兩,甘草(半生半炙)1兩2錢。

功效主治

諸般停滯,疳積發熱,瀉痢酸餿,水谷不化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倉米100粒,煎7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採艾編翼》卷二: 三稜散

配方組成

荊三稜2兩,白芍(炒)3兩,蓬莪術5錢,檳榔3錢,木香3錢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癥瘕不散,痞悶,痃癖,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錢,沸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採艾編翼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