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稜丸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1兩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雄黃半兩(細研),硼砂1兩(不夾石者,細銼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乾漆半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鱉甲1兩(塗酥,炙令黃,去裙襴),防葵1兩,麝香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肥氣。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令人羸瘦,發寒熱,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研了藥令勻,以米醋1升,熬令稠,入少面作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以溫酒下10丸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2兩(銼碎,醋拌炒令幹),訶黎勒皮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鱉甲1兩半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木香1兩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檳榔1兩,川烏頭1兩(去皮臍,銼碎,鹽拌炒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痞氣。在胃管,狀如覆杯,心腹脹滿,不能飲食,肌體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取米醋3升,熬成膏,入蒸餅和溶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空心溫酒送下2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煨香,切)1兩,木香1兩,神曲(炒黃)1兩,半夏(入生薑4兩,同搗成膏,炒令黃)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丁香半兩,肉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停積不散,腹脅脹滿,乾噦噁心,全不入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煮麵糊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乳食後溫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煨)、蓬莪術(煨)、半夏曲(焙)、小枳實(麩炒)、正川連(姜炒)、吳茱萸(泡)、正廣皮(酒炒)、杭青皮(醋炒)、南木香(屑)、尖檳榔(炒)、川厚朴(姜制)、川楝肉(炒)、小茴香(酒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積,胃脘痛,心腹痛,小腹痛,癖痛,蟲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神曲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米飲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二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三稜(煨)1兩,陳皮1兩,半夏(姜制)1兩,神曲(炒)1兩,黃連(姜炒)5錢,枳實(麩炒)5錢,丁香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飲食無節,過食油膩、麵食等物,以致壅塞中脘。其證肚腹脹熱,惡食口臭,頻吐酸粘,眼胞虛浮,身體潮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面和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煨香,切)1兩,木香1兩,神曲(炒黃)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半夏(入生薑4兩,同搗成膏,炒令黃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停積不散,腹脅脹滿,乾噦噁心,全不入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煮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乳食後每服20丸,用溫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雞爪三稜半兩,石三稜半兩,京三稜(煨)半兩,木香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檳榔(銼)2枚,肉豆蔻(去殼)2枚,硇砂(研)2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積,痃癖氣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生薑汁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一切生冷、硬、粘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、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
《博濟》卷二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荊三稜3兩(劈破,以好醋3升,用文武火煮,令盡為度。勿用鐵器),枳殼(去瓤,麩微炒)1兩,木香1兩,青皮1兩,檳榔1兩,官桂(去皮)1兩,甘草2兩(炮)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氣塊,或心腹滿悶噎塞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如患在膈上,即食後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1兩(微煨,銼),木香半兩,硇砂3分(細研),芫花半兩(醋拌,炒幹),巴豆1分(去心、皮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症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研入前件礎砂、巴豆令勻,以米醋2升,熬令減半,下諸藥,慢火熬令稠,可丸即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空心以醋湯送下2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炮)、益智仁、蓬莪術(炮)、青皮(去瓤)、陳皮(去白)、乾薑(炮,洗)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同炒令黃色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
《醫級》卷八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三稜2兩,莪術2兩,木香5錢,檳榔5錢,砂仁1兩,青皮1兩,半夏1兩,麥芽1兩,老黃米(以巴豆15粒同炒焦色,去豆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癥瘕痃癖,食痰諸積,堅硬痞滿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痰食之積,生薑湯送下;癥瘕痞積,淡鹽湯或白湯送下;挾虛者,白朮、當歸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級》卷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1兩(炮,銼碎,醋拌炒令黃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鱉甲1兩(炮,銼,醋拌炒令黃),檳榔2兩,訶黎勒皮1兩,木香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息賁氣。右脅下結聚成塊,喘咳胸痛,嘔吐痰涎,面黃體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博濟》卷二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荊三稜半兩,石三稜(2味配醋浸1宿,取出切,杵為末,醋熬成膏)半兩,青皮(去白)半兩,硇砂(以溫水飛過,熬成霜)半兩,厚朴(去皮,薑汁塗炙)半兩,雞爪三稜(炮)半兩,巴豆(出油,去皮膜)半兩,檳榔2個(生用1個,炮用1個),肉豆蔻1個(去殼),乾漆1分(炒),木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積年五臟氣塊積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於膏子內,和搗1000下,為丸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如氣痛,茴香湯送下;臍下氣塊,神曲湯送下;心膈氣,禹餘糧湯送下;左脅塊,柴胡湯送下;右脅塊,木香湯送下;血氣塊,當歸湯送下;血氣痛,赤芍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二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三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三稜4兩,莪術4兩,芫花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病傳脾,脾當傳腎,腎乘旺而不受,邪氣留於脾,謂之痞氣。心下如盤,久不已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其脈緩澀;兼治食症、酒症、血蠱、血瘕、氣塊,時發刺痛,婦人血分,男子脾氣橫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用米醋3升,煮令醋盡,獨炒芫花令幹,將2味切作片子,焙乾,同為末,麵糊為丸,如碗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橘皮湯送下。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1兩,石三稜1兩,雞爪三稜1兩,黑三稜1兩,蓬莪術(各煨、銼)1兩,巴豆(連皮)1兩,乾薑(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(以上8味,用好醋1鬥,於銀器中煮令盡、除巴豆不用外,並切焙乾),丁香半兩,木香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青橘皮(去白,炒)半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食癥勞氣,五積五膈,脾胃久冷,吃食無味,飲食不化,口肢少力,痰毒氣脹,胸膈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每稱1兩末,別用巴豆7枚,去皮心膜出油,細研拌勻,更用硇砂1分,醋化,煮麵糊和丸,如大麻子大,丹砂末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至5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炮,銼)半兩,芍藥半兩,桔梗(炒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檳榔(生,銼)半兩,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大黃(煨,銼)1兩,訶黎勒(煨,去核)1兩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1兩半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,研)3分。

功效主治

食氣癖塊,胸膈噎塞,冷氣攻刺,吐酸水,不美飲食,腹脅脹痛,氣不升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炒橘皮、鹽湯送下;如酒食所傷,胸膈不快,腹脹醋心,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、枳殼、厚朴、廣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胃脘痛。傷於飲食,填塞太倉,胸前悶痛,痛極應背,背心亦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育嬰秘訣》卷四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三稜(醋炒,煨)3錢半,莪術(制)3錢半,青皮3錢半,陳皮3錢半,枳實(炒)3錢半,厚朴(麥焙)3錢半,半夏(薑汁炒)3錢半,黃連(炒)3錢半,香附(醋焙)3錢半,川芎3錢半,使君子肉3錢半,夜明砂3錢半,神曲3錢半,麥芽3錢半,幹蟾(燒存性)3錢半,檳榔3錢半,木香3錢半,砂仁3錢半,當歸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先脾虛,後傷食,不可下者;及疳疾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另取神曲煮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至50丸,米飲送下。大便黃涎臭穢為度,此乃積滯去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育嬰秘訣》卷四。

《得效》卷十五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(去尾)1兩,川芎1兩,牛膝(去苗)1兩,芫花1兩,三稜1兩,莪術(煨)1兩,蒲黃1兩,玄胡索1兩,牡丹皮1兩,乾薑1兩,菴(艹閭)1兩,白芷1兩,地龍(去泥土,酒浸,炒)1兩,大黃2兩(為末,米醋1升,文武火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經脈不通,氣痛滯下;兼治血瘕,形如鐮鐵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大黃膏和研,杵爛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氣痛,淡醋湯送下,炒姜酒亦可;未通,紅花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五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(紙裹,煨)1兩,硇砂1兩,三稜(煨,乘熱切)1兩,乾漆(炒至煙盡)1兩,巴豆(去皮油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積六聚,七癥八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或5-7丸,空心米飲湯送下。隨人虛實,加減服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銼)半兩,石三稜(銼)半兩,雞爪三稜(銼)半兩,蓬莪術(銼)半兩,木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積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杵羅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,膩粉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烏梅、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三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、蓬莪術、青橘皮、陳橘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元虛弱,心腹滿,且食暮不能食,脈沉實而滑,病名谷脹;大人、小兒過食雜瓜果,腹脹氣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湯送下20丸。未知,加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三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六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陳倉米1兩(巴豆新者5粒,去殼,同倉米慢火炒巴豆焦色,去巴豆不用),陳皮(去瓤)1兩,半夏半兩,縮砂仁2錢,麥糵2錢,南木香1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加至2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(煨,銼)5兩,雞爪三稜(煨,銼)5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5兩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5兩,巴豆(去皮心膜,出油)5兩,石三稜(煨,銼)5兩,檳榔10枚(半生用半炮,銼),肉豆蔻10枚(去殼,醋浸2宿),丁香1兩,益智(去皮)1兩,木香2兩,硇砂1兩半(研,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多年積氣癥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如當心氣塊,茱萸湯送下;左右氣塊,木香湯送下;本髒氣塊,茴香子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
《雞峰》卷十九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荊三稜半兩,茴香半兩,白附子半兩,破故紙半兩,甘遂半兩,芫花半兩,檳榔半兩,黃橘皮半兩,當歸半兩,川楝子半兩,桂半兩,木香半兩,川椒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氣,兩脅疼痛,遍身虛腫,狀如水氣。常服治大小腸氣,女人血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至10丸,食後白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九。

《百一》卷二: 三稜丸

配方組成

陳倉米4兩(揀淨,以新好色巴豆21粒,剝去皮,慢火同炒,候倉米香黃,巴豆黑色為度,不令米焦,揀去巴豆不用,只用倉米),橘皮(去白,焙乾,與倉米等分秤)4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般積聚,酒食百物所傷,脾胃因飢飽,不時生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白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生薑湯送下。少加甘草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