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門冬7升,半夏1升,人參2兩,甘草2兩,粳米3合,大棗12枚。
肺陰不足,咳逆上氣,咯痰不爽,或咳吐涎沫,口乾咽燥,手足心熱,舌紅少苔,脈虛數;胃陰不足、氣逆嘔吐,口渴咽乾。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。嘔逆,喘急。肺胃氣壅,風熱客搏,咽喉煩悶。胃中津液乾枯,虛火上炎之證。燥痰咳嗽。膈食。及衝氣上逆,夾痰血而幹肺者。霍亂後,餘熱未清,神倦不飢,無苔而渴,或火升氣逆,乾咳無痰。肺虛而有熱之痿。
肺痿屬於虛寒者不能用本方。
以水1鬥2升,煮取6升,溫服1升,日3夜1服。
《金匱》捲上。
麥門冬1兩,京棗20枚,竹葉(切)1升,甘草2兩。
勞復,氣欲絕。勞復發熱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粳米1升令熟,去米納藥,煎取3升,分3次服。不能服者,綿滴湯口中。
《千金》卷十。
麥門冬(去心)2錢,防風2錢,白茯苓2錢,人參1錢。
火熱乘肺,咳唾有血。
水煎服。
《內科摘要》卷下。
麥冬3錢(去心),人參1錢半,生地5錢,阿膠3錢(糯粉炒),條芩1錢半(酒炒),白芍1錢半(酒炒),地骨皮3錢,甘草8分,大棗3枚。
懷妊六月,脈大滑疾者。
水1鬥,煮藥取3升,納清酒1升,並膠烊盡,煎取1升,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麥冬、黃芩、茯苓、淡竹葉。
妊娠子煩,心常驚悸。
《慈幼新書》卷首。
麥冬1錢,天門冬1錢,遠志1錢,當歸1錢,白芍藥1錢,生地黃1錢,人參1錢,黃耆1錢,牡丹皮1錢,阿膠1錢,藕節1錢,炙草1錢。
思慮傷心,吐血衄血。
上作1服。用水2鍾,加生薑1片,煎1鍾,不拘時服。
《簡明醫彀》卷三。
人參2錢,白朮1錢5分,白茯苓(去皮)3錢,陳皮2錢,半夏(姜炒)2錢,麥門冬3錢(去心),甘草8分,小茴香8分,烏梅2錢。
霍亂已愈,煩熱多渴,小便不利。
上銼。
加生薑5片,水煎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麥冬(去心)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川芎、半夏、當歸、肉桂、烏梅、大附子、甘草、茯苓(去皮)。
啞瘴。神清目開,大小便如常,惟全不能出聲,身熱。
上加生薑3片,水煎,溫調黑神散服。
《瘴瘧指南》卷下。
麥門冬1錢,人參1錢,甘菊1錢,赤芍藥1錢,赤茯苓1錢,升麻1錢,甘草5分,石膏3錢。
小兒癍疹,煩渴吐瀉,及痂後餘熱。
水煎服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。
當歸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生地黃。
痘疹。便實燥渴,津液不足,血枯不榮。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五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玄參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芒消(研)半兩。
血灌瞳人,昏澀疼痛。轆轤轉關外障。
上藥除芒消外,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7分,去滓,下芒消末少許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。
生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栝樓根3兩,茅根5兩,竹茹5兩,小麥3合,烏梅(去核)7枚。
消渴,舌幹引飲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旋覆花1兩半,木通(銼)1兩半,大青1兩半,茯神(去木)1兩,黃連(去須)1兩。
目內眥成泡,3-5日間生膿汁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加生地黃汁半合,芒消末半錢匕,更煎2-3沸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三。
麥門冬半兩(去心),土瓜根1兩,小麥1合,黃芩半兩。
消渴煩躁,不得眠臥。
上銼細和勻。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加竹葉2-7片,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八。
黃連半兩(去須)1兩,麥門1兩(去心)。
心脾壅熱,煩渴口乾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。去滓,食後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分,知母1分,蒲黃1分,黃芩(去黑心)1分,木通(銼)1分,升麻1分,大黃(銼,炒)3分。
小腸實熱,脈氣盛實,小便下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一引《護命》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桑根白皮(炙,銼)1兩,生乾地黃1兩,半夏(湯洗7遍,焙乾)3分,紫苑(去苗土)3分,桔梗(炒)3分,淡竹茹3分,麻黃(去根節)3分,五味子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傷寒後傷肺。咳唾有血,胸脅脹滿,上氣羸瘦。諸病後火熱乘肺,咳嗽有血,胸脅脹滿,上氣羸瘦,五心煩熱,渴而煩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大棗3枚(劈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2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傷寒壞病,經久不愈,潮熱不退,身體沉重,昏憒煩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烏梅1個,小麥50粒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薺苨1兩,吳藍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黃苓(去黑心)1兩,茅根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。
傷寒頭疼,手足煩熱,吐血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豉100粒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麥門冬(去心)1兩,知母1兩,澤瀉1兩,甘草(炙)1兩,粳米5合,竹葉(切)1升,小麥2升。
乳石發,兩鼻生瘡熱癢,內亦熱,兼頭痛。
上切。
以水1鬥半,煮竹葉、小麥,取9升去之,納諸藥,煮取4升,去滓分服,日3夜1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陳橘皮(去白,炒)1兩,甘草(炙)半兩,地骨皮(洗,焙)1兩,黃耆(銼)1兩。
傷寒後不解,或寒或熱,四肢瘦弱,飲食不能,胸中煩滿虛躁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生麥門冬(去心)8分,生地黃24分(碎),甘草4分(炙),薺苨6分,乾薑6分,茅根10分,香豉5合(以綿裹)。
乳石發動,心悶吐血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,去滓,分服之。空心、日午各1服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烏梅(去核取肉,炒)2兩。
消渴。喉幹不可忍,飲水不止,腹滿急脹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半盞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4兩,知母(焙)3兩,凝水石1兩半,青竹茹(揉如雞子大)兩塊(碎、切)。
暴渴,煩躁飲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黃連(去須)2兩,冬瓜(幹者)2兩。
消渴。日夜飲水不止,飲下小便即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4兩,白茯苓(去黑皮)4兩,栝樓根5兩,地骨皮5兩,甘草(炙)3兩。
渴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匕,先以水2盞,加小麥1匙,竹葉2-7片,生薑1棗大(切),大棗2枚(劈破),同煎至1盞半,去滓下藥末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栝樓實(焙)2兩,地骨皮(洗,切)2兩,甘草(炙,銼)3兩。
消渴後,熱毒結成癰疽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葛根1兩,人參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犀角(鎊)1兩,桔梗半兩,蘆根2兩。
胸間熱痰,不思食。
上銼,如麻豆大,拌令勻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。
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烏梅(碎)7枚。
痢兼渴。
用水2盞,煎取1盞,去滓,空心、晚食前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大黃(銼,焙)半兩,防己半兩,玄參半兩,葛根半兩,木通半兩,青竹茹半兩,滑石(碎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,木香1分半。
傷寒咽喉壅塞,小便不通;氣脹,口舌乾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蔥白5寸(切)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桔梗(去聲頭)5兩,甘草(炙,銼)3分。
肺癰涕唾涎沫,吐膿如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青蒿心葉10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稍輕者,粥飲調下亦得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菊花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傷寒後心虛忪悸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半盞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升麻1兩,知母(銼,焙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研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梔子(去皮)半兩,蘆根(銼)半兩,烏梅肉(炒)半兩,人參3分。
肺瘧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桃枝5寸,柳枝5寸(銼),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,入石膏末半錢匕,更煎沸,未發前1-2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六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犀角屑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半兩,常山(銼)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糯米81粒。
瘧病,發熱煩躁,體黃,小便不利。
上為粗末。
以水5盞,煎至3盞,去滓,分為5服,於發時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栝樓仁半兩,人參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。
霍亂吐利不止,渴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石膏2兩,地骨皮2兩,桅子仁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心臟實熱,煩躁喘急,欲吐不出,頭目昏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小麥50粒,竹葉7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龍齒半兩,玄參(洗,切)1兩,梔子仁1兩,茅根1兩,木通2兩(銼),赤芍藥1兩。
心煩躁,口乾舌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生用)3兩,芍藥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梔子仁5枚,石膏(碎)3兩,犀角(鎊屑)1兩。
脾癉發黃,口甘煩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加樸消半錢匕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甘草(炙)2兩,黃芩2兩,大黃(別浸)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,芒消2兩,梔子30枚。
石發,腹脹頭痛,眼眶疼,先有癖實不消,或飲消下食內熱,或時時心急痛。諸石毒,眼睛疼,寒熱時作。
上切。
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服之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人參1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)半兩。
肺熱氣滿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甘草(炙,銼)3分,阿膠(炙令燥)3分,人參3分,生乾地黃(焙)1兩。
虛勞不足,內傷嘔血吐血。
上為粉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溫服,日午、夜臥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麥門冬(去心)4分,甘草(炙)4分,枳實(炙)3分,黃苓3分,人參3分,龍骨6分。
少小夏月藥大下後,胃中虛熱渴。小兒夏月伏暑,吐痢過後,胃中虛熱,渴唯飲水。
上切。以水2升,煮取9合,去滓,分溫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六引《小品方》。
麥門冬1升,人參2兩,甘草2兩,黃芩2兩,乾地黃3兩,阿膠4兩,生薑6兩,大棗15枚。
妊娠六月,卒有所動不安,寒熱往來,腹內脹滿,身體腫,驚怖,忽有所下,腹痛如欲產,手足煩疼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蕪荑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煮,減半,納清酒2升、並膠煎,取3升。分3服,中間進糜粥。一方用烏雌雞1只煮水以煎藥。
《千金》卷二。
麥門冬4兩,白朮4兩,甘草1兩,牡蠣3兩,芍藥3兩,阿膠3兩,大棗20枚。
下血虛極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2升,分2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二。
麥門冬(去心)2兩,升麻3兩,葛根3兩,丁香1兩半,零陵香1兩,藿香1兩。
癰腫始覺,其腫五色,併為發背,痛欲死,腫上加灸不愈,腹內虛悶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2升5合,分3服,1日令盡。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。
生麥門各3兩(去心),青竹茹3兩,茅根5兩,甘草1兩(炙),生薑5兩,人參1兩。
煩熱,嘔逆不下食,食則吐出。霍亂逆滿,煩躁,眠臥不安。
上切。
忌海藻,菘菜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5合,去滓,分3次溫服,如人行6-7裡,進1服。不吐利。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廣濟方》。
蘆根(切)2升,苧根(切)2升,石膏6分(碎),生薑5兩,栝樓5兩,小麥2升,生麥門冬2升(去心)。
消渴。
上切。
以水2鬥,煮取6升,去滓,每服1升,渴即任意飲,未愈再作。
《外臺》卷十一引《廣濟方》。
生麥門冬(去心)3兩,萎蕤3兩,石膏(碎)3兩,生地黃汁7合,蔥白1握(和須),幹葛4兩,豉心3合。
乳石發,熱衝頭面,兼口乾嗽。
上切。
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旋覆花1兩,玄參1兩,白朮1兩,芍藥1兩,柴胡(去苗)1兩,人參1兩,升麻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胡黃連1分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木香半兩。
胃熱腸寒,善食數飢,少腹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甘草1寸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麥門冬(去心)5兩,生蘆根5兩,竹茹5兩,白朮5兩,甘草(炙)2兩,茯苓2兩,橘皮3兩,人參3兩,萎蕤3兩。
上焦伏熱,腹滿不欲食,食入胃未定,汗出,身背皆熱,或食入先吐而後下,名曰漏氣。
上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陳米1撮,煎7分,去滓熱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一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。
產後煩悶,或血氣不快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至7分,入竹瀝半合,再煎數沸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芍藥(銼)1兩。
產後心虛驚悸,恍惚不安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黃耆(銼)2兩,芍藥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甘草2兩,木通(銼)2兩,桑寄生3兩,防風(去叉)3兩,人參3兩。
產後乳結核,及初結作癰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),煎取1盞,去滓,入沙糖1棗大,令消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。
生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桑寄生1兩半,甘草(炙)3分,木通2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。
乳腫,初覺有異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本2枚,煎至8分,去滓,納乳糖1分,再煎1沸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栝樓根知母(焙)1兩,人參1兩,藜蘆(去蘆頭)1兩,龍膽半兩,粟米1合。
小兒風熱壅滯,壯熱煩渴時嘔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3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分3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3分,生乾地黃(焙)3分,石膏(碎)3分,升麻3分,人參3分,知母(焙)3分,芎3分,山梔子仁3分,小麥半升,黃耆(炙,銼)1兩,甘草(炙)1兩,枳實(麩炒)1兩,芍藥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前胡(去蘆頭)1兩半。
乳石發動,癰疽發背熱渴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生薑5片,大棗2枚(擘破),竹葉10片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麥門冬(去心)1兩,款冬花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紫菀(洗,焙乾)1兩,桂心半兩,甘草(炙)1分。
傷寒末除,咳嗽喘急。
上為細末。
入杏仁20粒,麩炒,去皮尖,細研拌勻,每服1錢,水1鍾,加生薑3片,煎至5分,去滓,令時時溫服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《醫方妙選》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甘草(炙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兩,栝樓根3兩。
服乳石熱悶,腳氣發動,氣逆不下,飲食無味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麥門冬(去心)、香白芷、半夏(湯洗去滑)、竹葉、甘草(炙)、鍾乳粉、桑白皮、紫苑(取茸)、人參各等分。
肺經受熱,上氣咳喘,咯血痰壅,溢幹耳聾,洩瀉,胸脅滿痛,連肩背兩臂膊疼,息高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4片,大棗1枚,煎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《三因》卷五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人參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。
妊娠惡阻病。心中憤悶,見食嘔吐,惡聞食氣,肢節煩疼,身體沉重,多臥黃瘦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1分(拍破),大棗2枚(擘)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麥門冬(去心)1兩,橘皮(去白)1兩,半夏(湯泡7次)1兩,白茯苓1兩,白朮1兩,人參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小麥半合。
霍亂已愈,煩熱不解,多渴,小便不利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烏梅少許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濟生》卷三。
麥冬(去心)1兩,防風1兩,茯苓(去皮)1兩,人參半兩。
子煩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淡竹葉10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濟生》卷七。
麥門冬(去心)1兩,遠志(去心,甘草煮)1兩,人參1兩,黃芩1兩,生地黃(洗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石膏(煅)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脈實極。氣衰血焦發落,好怒。唇口赤甚,言語不快,色不澤,飲食不為肌膚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》。
麥門冬(去心)3錢,幹葛3錢,人參(去蘆)2錢,赤芍藥2錢,升麻2錢,赤茯苓(去皮)2錢,甘草2錢,石膏末5錢。
斑疹熱毒,頭痛煩悶,狂渴妄語。麻疹內外熱盛,色紫黑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半夏、竹茹、陳皮、茯苓、麥門冬參。
大病後虛煩,則熱不解,不得臥。
《脈因證治》捲上。
麥門冬(去心)7分,桑白皮(蜜炒)7分,生地黃7分,紫菀茸5分,桔梗5分,淡竹葉5分,五味子3分,甘草3分,貝母6分,天門冬7分。
諸病後,火熱乘肺,咳唾有血,胸脅脹滿,上氣喘急,羸瘦,五心煩熱,渴而煩悶。上焦熱甚而聲瘖者。
上細切,作1服。
加生薑3片,水1盞半,煎至1盞,溫服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。
麥門冬1錢,葛根(去皮)1錢,升麻(去須)4分,赤芍藥(酒炒)6分,茯苓6分,炙甘草4分,石膏(煅)1錢半。
表邪內熱,咳嗽甚者。麻疹咳嗽。
水煎服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六十三引萬氏方。
麥門冬(去心)1兩,紫苑(去蘆)3分,甘草2錢半,桂枝半兩。
初生兒10日至50日,卒得謦咳,吐乳嘔逆,暴嗽晝夜不息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7分,以綿蘸滴兒口中,晝夜4-5遍。仍節乳哺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四。
生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萎蕤1兩半,秦皮(去粗皮)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大黃(生用)1兩,升麻1兩。
肝實熱,毒氣上燻,目赤痛癢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葉10片,煎至8分,去滓,下樸消末1錢匕,更煎令沸,空腹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黃芩、黃連。
咳嗽。
上藥用水2盞,熬熟。外用生麥門冬3兩,去心搗爛,取自然汁半盞;將柏葉1大把,茅根1大把,搗汁拌前藥,共服1碗。又將麥門冬、柏葉、茅根滓,與前藥滓共用水3碗煎,傾出滓,將瓦罐裝此藥,時時溫服。
《扶壽精方》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人參半兩,黃耆(銼,炒)半兩。
虛勞煩躁,夜不得眠,少氣,翕翕微熱,口乾減食。
上為粉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小麥半合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榆白皮(銼)1兩,苦參1兩,黃連(去須)1兩,地骨皮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龍膽1兩。
虛勞,熱氣乘心,憂懼不安,不得眠睡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加地黃汁半合,食後頓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淡竹葉(洗,切)1握,半夏(湯洗7遍,焙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1分。
虛勞頓熱,口乾舌燥,欲得飲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切碎),大棗2枚(擘破),粳米半合,同煎取1盞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茯神(去木)3兩,防風(去叉)3兩,地骨皮(去土)3兩,人參2兩,龍齒2兩,遠志(去心)2兩,甘草(炙黃)2兩,羚羊角(屑)2兩,石膏2兩,紫石英1兩。
心中煩熱,唯欲露體,復之即悶煩,驚悸心忪,面無顏色,忘前失後,婦人患血風氣者,多成此疾,乃心蒸之狀。
上藥各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半,加大棗兩枚,煎取半盞,去滓溫服。服1劑,未全安再作之,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升麻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骨蒸疼煩,翕翕發熱,骨節痠痛,口乾煩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苦竹葉3片,煎至1盞,去滓,分2次溫,空腹、食後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甘草(炙,銼)2兩,半夏(湯洗去滑,炒幹)3兩。
骨蒸,唇乾口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3個(去核),竹葉3片,粳米49粒,煎至7分,去滓,空腹溫服,日午、夜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赤芍藥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產後心虛,言語謬誤,恍惚不安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赤芍藥1兩。
虛熱痰實,三焦痞結,煩悶壯熱,大便不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葉10片,生薑1棗大(拍破)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半夏(生薑自然汁浸1宿,切炒)半兩,貝母(炮)半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1分,乾薑(炮)1分,甘草(炙)1分。
妊娠痰逆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加生薑3片,水1盞,慢火煎至7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通口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旋覆花1兩,木通(銼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大黃(銼,炒)3分。
目睛如針刺疼痛,目系急,磣澀疼痛;倒睫拳攣,多生眵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6分,去滓,投地黃汁1合,更煎2-3沸,放溫,加芒消半錢匕,食後、臨臥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栝樓根1兩。
口舌乾燥,心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犀角(鎊)1兩半,萎蕤1兩半,薺苨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石膏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,紅雪1兩。
熱氣留聚胃脘,內結成癰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加竹瀝1合,再煎3兩沸,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黃耆(銼)1兩,芍藥1兩,生乾地黃1兩,前胡(去蘆頭)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升麻3分,遠志(去心)3分,栝樓(去皮)3分,當歸半兩,小麥1合。
發背,乳癰,已服利湯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破),生薑1棗大(拍碎),竹葉2-7片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日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生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葛根(銼)1兩,蘆根1兩,石膏(碎)1兩,生犀角(鎊)1兩,萎蕤1兩,薺苨1兩,芍藥1兩,淡竹葉(切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諸癰腫,臟腑壅滯,口乾腳冷,寒熱頭痛,嘔逆不下食,煩渴引飲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加消石1錢匕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豉(炒)1分,人參3分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體卒生熱瘡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蔥白3寸(切),同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服,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三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芎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紫苑(去苗土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紫石英(研)半兩。
婦人心氣虛弱,為風邪所乘,驚悸不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芎1分半,郁李仁(去皮,炒令黃,別研)1兩半,甘草(炙令赤色)半兩。
脾勞。時寒時熱,唇口乾焦,四肢浮腫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、食前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