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葙子1兩,決明子(炒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升麻半兩,梔子仁半兩,秦皮(去粗皮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地骨皮半兩,玄參半兩,赤芍藥半兩,羚羊角3分,車前子3分,菊花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目赤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溫熟水調下,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青葙1兩,雚蘆4兩,狼牙3分,橘皮2分,萹蓄2分(切之)。
熱病有(匿蟲),下部生瘡。
上藥治下篩。
每服2錢匕,粥飲調下。1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小品方》。
青葙子3兩,苦參(銼)3兩,黃連3兩,萹竹3兩,狼牙草3兩,雷丸1兩,雄黃半兩(細研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小兒蛔蟲發作,心痛,多吐。
上為細散。
1-2歲兒,每服半錢,以稀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;兒稍大,以意加之。若下部癢,綿裹少許納之,每日2次;如不癢,即勿用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青葙子1兩,苦參1兩,甘草(生,銼)1兩。
疳溼(匿蟲),蝕口齒及下部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前暖生地黃汁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青葙子2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石決明2兩半,甘草(炙)1兩,烏賊魚骨2兩,蠶蛻半兩,蟬蛻半兩,蛇蛻皮半兩(入盒子,實填赤石脂,固濟盒子口,勿令煙出,灰火燒之,令通紅),荊芥穗1兩半,蒼朮(米泔浸,去皮,焙)3兩半。
年深日近,目視昏暗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、臨臥茶、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青葙子1兩,玄參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乾地黃1兩,地骨皮1兩,白茯苓1兩,川芎1兩,川羌活1兩,珍珠子1兩,防風1兩,甘草1兩。
肝膽風熱,上攻眼目,始則昏暗,久視無力。
上為散。
切忌雞、豬、魚、兔、酒、醋、熱面及炙煿等物。
每服3錢,食後麥門冬湯調下,1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二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青葙子半兩,雄黃(研)半兩,硫黃(研)半兩,蕪荑仁半兩,雷丸半兩,苦參(銼)3分,狼牙3分,藜蘆(去蘆頭)1分。
疳溼(匿蟲)。
上為散。
以綿裹1錢匕,納下部中,日再易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青葙子1兩,黃連(去須)3分,鬱金3分,梔子仁3分,射干3分,芎3分,防風(去叉)3分,地骨皮3分,甘草(炙)1兩。
眼胎赤爛,日夜澀痛,畏日怕風,久醫不愈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、臨臥煎防風湯調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