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2錢,大黃3錢,杏仁(去衣)1錢,當歸(酒洗)1錢5分。
跌打瘀血攻心,脈絕欲死。
用生水、酒煎服。
《傷科方書》。
檳榔7枚,陳皮1兩,木瓜1兩,吳茱萸2錢,桔梗半兩,生薑(和皮)半兩,紫蘇莖葉3錢。
腳氣。
上為粗末,分作八服。
隔宿用水3大碗,慢火煎,留1碗半,去滓;用水2碗,煎滓取1小碗,2次以煎相和,安頓床頭,次日五更分2-3服,只是冷服,冬月略溫亦得,服了用餅餌壓下。如服不盡,留次日漸漸吃亦可。服此藥至天明,大便當下1碗許黑糞水,即是腎家感寒溼毒氣下來也。至早飯前後,痛住腫消,但只是放遲遲吃物,候藥力過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牽牛子末1兩,胡粉1錢,大黃(蒸末)2錢,樸消(煉成粉)3錢。
氣癧疼痛及熱毒結核,或多煩悶,熱而不寒者。
上為散。
雞鳴時,以井華水調服3錢匕,以利為度,不利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大黃1兩(酒蒸),杏仁3-7粒(去皮尖)。
跌撲損傷,血瘀停積脅內,日久作痛。
上為細末。
酒1碗,煎至6分,去滓,雞鳴時服。次日取下瘀血,即愈。若便覺氣絕不能言,取藥不及,急擘開口,以熱小便灌之。
《三因》卷九。
大黃(酒蒸)5錢,當歸尾3錢,桃仁2-7粒(研)。
金刃傷,打撲傷,血瘀凝積,煩悶欲絕。
上銼,作一帖。
酒煎,雞鳴時服。次日下瘀血即愈。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九引《三因》。
炒術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、大力子、茯苓、木通、桔梗、蟬蛻、升麻、橘紅、山楂、紅花。
男女發熱3-5日,或痘末形成,痘形隱隱,或才形於外而不能快利,或煩躁譫語,或腹疼嘔吐,或痰喘惡渴。
上用酒炒,加燈草、生薑,煎服,臨服入雄雞血,酒亦妙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。
當歸須5錢,赤芍藥5錢,大黃5錢,降真、蘇木、甘草各少許。
內外顛傷損骨。
上(口父)咀。用水2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或加小便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