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葛膏

《千金》卷七: 野葛膏

配方組成

野葛1兩,犀角1兩,蛇銜1兩,莽草1兩,烏頭1兩,桔梗1兩,升麻1兩,防風1兩,蜀椒1兩,乾薑1兩,鱉甲1兩,雄黃1兩,巴豆1兩,丹參3兩,躑躅花1升。

功效主治

惡風毒腫,疼痺不仁,瘰癧惡瘡,癰疽腫脛,腳弱偏枯。

注意事項

此方不可施之猥人,慎之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苦酒4升,漬之1宿,以成煎豬膏5斤,微火煎,三上三下,藥色小黃去滓。以摩病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: 野葛膏

配方組成

野葛末1兩,豬脂1兩,羊脂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白禿瘡,無發苦癢。

炮製方法

水煎3-5沸,攪令勻,濾去滓,盛於瓷器中。

使用方法

候冷塗之。不過3上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: 野葛膏

配方組成

野葛1兩,附子3兩(去皮臍),牛子並根5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癮疹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用,銼,如大豆許,醋浸淹一宿,用臘月煉成豬脂1斤,下藥同於銀石鍋中,慢火煎,待附子色黃赤,下火濾去滓,入瓷盒中收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摩於所患處,頻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野葛膏

配方組成

野葛2兩(銼),蛇銜2兩,犀角屑1兩,川烏頭1兩(去皮臍),桔梗2兩(去蘆),茵芋2兩,防風2兩(去蘆頭),川椒2兩(去目),乾薑2兩,巴豆30枚(去殼),川升麻1兩,細辛2兩,當歸2兩,附子2兩(去皮臍),羌活2兩,川大黃2兩,雄黃2兩(研如粉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毒,流注腳膝,筋脈攣急,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以酒5升,漬藥一宿,以不中水豬膏5斤,以前藥同納於鐺中,炭火上煎之,令藥色變黃,又勿令焦黑,膏成,絞去滓,下雄黃,候冷,入瓷器中盛之。

使用方法

旋取摩病處,令極熱,密室避風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五: 野葛膏

配方組成

野葛1升,茵芋1兩,躑躅1兩,附子1兩,丹砂1兩,巴豆5合,烏頭5合,蜀椒5合,雄黃1兩,大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射工惡核,卒中惡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以不中水豬膏3斤煎,三上三下,去滓,納丹砂、雄黃末,攪至凝。

注意事項

勿近眼。

使用方法

以棗核大摩痛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五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一: 野葛膏

配方組成

野葛1尺,當歸1兩,附子1兩,雄黃(油煮1日)1兩,細辛1兩,烏頭2兩,巴豆100枚,蜀椒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暴癥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大醋浸一宿,豬膏2斤,煎附於色黃,去滓,納雄黃粉,攪至凝,敷布上。

使用方法

以掩癥上,復以油重布上,復安十重紙,以熨斗盛火著上,常令熱,日3夜2,須膏幹益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: 野葛膏

配方組成

葛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杏仁(去皮尖)1兩,莽草1兩,芍藥1兩,藜蘆(去蘆頭)1兩,附子(去皮臍)1兩,亂髮灰1兩,(艹閭)茹1兩,芎1兩,白芷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藁本(去苗土)1兩,烏頭(去皮臍)1兩,白朮1兩,吳茱萸(洗,焙乾,炒)1兩,雌黃(研)1兩,礬石(研)1兩,天雄(去皮臍)1兩,當歸1兩,斑貓(去翅足)半兩,巴豆(去皮)半兩,蜀椒(去目及合口)半兩,黃柏(去粗皮)半兩,蛇床子半兩,豬脂3斤半。

功效主治

久瘑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雌黃、礬石、豬脂外,銼碎;先熬脂令沸,下諸藥,煎候白藍黃黑色流出,以綿布絞濾過,即下雌黃、礬石末,以柳蓖攪令勻,以瓷盒盛。

使用方法

取摩塗瘡上,每日3-5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