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、黃耆、厚朴、甘草、防風、柴胡、川芎、羌活、桔梗、枳殼、烏藥、歸身、芍藥、白芷。
騎馬癰。
水煎,空心服。
《便覽》卷四。
當歸尾1錢,赤芍1錢,白芷1錢,金銀花1錢,天花粉1錢,白殭蠶(炒)6枚,木別子10個,川山甲2片,大黃3錢,芒消2錢(一方加五靈脂更妙,一方加射干,去芒消)。
便毒。
上銼1劑。
好酒煎,露1宿,五更熱服。厚蓋發汗,利1-2行即愈。其消、黃待群藥煎將熟方入,再2沸用之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九。
螺兒青1兩,揀甘草1兩,白礬2錢半。
生瘡發悶,吐逆霍亂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新汲水調下,立止。
《宣明論》卷十五。
甘草、幹沙糖、糯米粉各等分。
一切惡瘡。
上為細末。
淨洗瘡口,幹摻。惡水出盡為度。上藥數遍,有死肉即追出。後用前紅玉散幹摻瘡口,次用萬金膏貼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二。
五靈脂1兩,川烏頭(炮)1兩,白乾姜(炮)1兩,井鹽半兩,全蠍半兩,吊靈根3兩,無心草2兩。
諸瘡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藥少許,津唾調塗患處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五靈脂1兩,川烏頭(炮)1兩,白乾姜(炮)1兩,全蠍5錢。
一切惡瘡,膿水不快者。
上為細末。
用少許摻瘡口中;深者紙捻蘸藥納入瘡口內,以膏貼之。或水浸蒸餅令浸透,搦去水,和藥令勻,捻作錠子,每用納入瘡口中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引成子玉方。
巴豆半兩(去皮),雄黃3錢,豆粉3錢。
一切惡瘡。
上為細末。
量瘡貼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。
草烏頭(去皮臍,生,搗為細末)1兩,蚌粉5錢。
一切熱腫,欲結瘡癤,焮赤疼痛。
上拌勻。
視瘡癤大小,臨時用新汲水調,攤紙上貼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八。
滑石、寒水石、黃連、大黃。
一切癰疽瘡癤。
上為細末。
用朴硝調,敷瘡上腫處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三。
雄黃、人言、硼砂、輕粉、寒水石、龍骨各等分。
一切疳。
上為細末。
瘡口貼之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一○七。
貫眾、鶴蝨、荊芥、細辛、蜂房各等分。
諸般牙疼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3錢,加川椒50粒,水1鍾,煎7分,乘熱漱之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四。
黃耆、半夏(洗)、炙草、當歸、陳皮(去白)1兩,熟地2兩,白芍2兩,枳實(炒)2兩,麻黃(去節)2兩,桂心3兩。
三陰合併腳氣。
每8錢,加生薑7片,大棗3枚,水煎服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五引《集驗方》。
五靈脂1兩,川烏頭(炮)1兩,殭蠶1兩,全蠍5錢。
一切惡瘡,膿水不收。
上為末。
摻之。
《青囊秘傳》。
川山甲(炒)3錢,川歸3錢,大黃3錢,玄明粉1錢5分,殭蠶1錢5分,乳香1錢5分,沒藥1錢5分,白芷2錢。
一切痛疽、便毒初起。
上以水2鍾,煎7分,食遠服,渣再煎服。
《活人心統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