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葉(生)、荷葉(生)、皂角(生)、骨碎補(去毛)各等分。
折傷。
上為末。
先將折傷處揣定,令入原位,以薑汁調藥如糊,攤紙上貼骨斷處,用杉木片夾定,以繩縛之,莫令轉動,3-5日後開看,以溫蔥湯洗之,再貼藥,復夾7日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八引《經驗方》。
當歸1兩,紅花2錢半,蘇木2錢半,沒藥2錢半,官桂(去皮)2錢半。
產後惡露不散,臍下疼,若刀攪幾死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好酒1大盞,煎3-5沸,食前和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六引《海上方》。
當歸1兩,沒藥2錢半,紅花2錢半,官桂2錢半,芍藥2錢半,蘇木2錢半,青皮(湯浸,去皮)2錢半。
婦人血氣,發來似刀攪,腸胃刺痛,及血氣衝心痛死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酒一中盞同煎,和滓溫服,未止再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八引《醫林方》。
秦艽(洗)1兩,鱉甲(酥炙1兩),當歸1兩,知母1兩,黃連1兩,青蒿子1兩,藁本1兩,茯苓1兩,柴胡1兩。
骨蒸勞氣。
上為末。
以桃1握、柳枝1握、蔥白1握,酒1盞、水1盞、童便1盞,烏梅7個、生薑7個、大棗7個,煎去滓,每服藥末2錢,飲子半盞,早、晚空心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六引《鮑氏方》。
大黃1兩(水醋煮),乾地龍1粒,馬牙消1分。
小兒3歲以下,忽患傷寒陰陽2毒。
上為末,陰乾再研。
薑汁調灌,量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仙人水鑑》。
天麻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分,石膏1分(細研如面),麻黃1分(去根節),幹蠍梢1分,川烏頭1分(炮裂,去皮臍),天南星1分(炮裂),麝香半分(研入)。
婦人中風口噤,四肢強直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每服1字,以豆淋酒調下,抝開口灌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草烏頭半兩(燒灰),桂心半兩,硫黃半分(細研)。
傷寒2日,頭痛壯熱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水一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和滓稍熱頻服,不拘時候。蓋出汗愈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天麻半兩,天南星(炮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與生薑半兩同搗,焙乾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丹砂(研)1分,雄黃(研)1分,牛黃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犀角(鎊)1分,膩粉(研)3分。
破傷中風,牙關緊急,口面斜,身體或硬或軟,小兒驚風。
上為末。
入五味研者和勻。每服半錢匕,豆淋酒調下。汗出取愈,未汗再服1字,良久用熱生薑稀飯投。要丸即用新炊餅為丸,如麻粒大。每服3-5丸,吐逆用生薑湯送下,出汗用生薑酒送下,熱粥飲投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嫩馬齒莧半兩,嫩人莧半兩(並5月5日採;曬乾)。
難產覺甚,不覺平安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以井花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大黃3兩,黃柏2兩,當歸2兩,白及2兩,赤小豆2兩,黃芩2兩,荊芥穗1兩半,半夏1兩半,白芷1兩,白蘞1兩,南星1兩,檀香3錢,雄黃3錢,乳香7錢,沒藥5錢,紅花1兩。
一切惡瘡諸腫。
上為細末,以水調敷。
如瘡色黯,薑汁調;瘡未成膿者,好米醋調敷。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。
白鹽梅(燒存性)3錢,白明礬(煅)3錢,人中白5錢。
牙疳腐爛至喉中,及牙落穿腮者。
上為末。
忌油膩厚味、雞、鵝、魚腥、辛辣、一切發毒等物。
先將細茶煎濃汁,用發帚蘸汁,刷去腐肉,洗見鮮血,將藥敷上,令吐毒涎,日3次,爛至喉中者,用蘆管吹入。雖遍口爛破者,敷之皆愈。惟山根發紅點者不治。肉已腐者,剪去敷藥;牙欲落者,搖去敷藥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為《外臺》卷七引張仲景方“飛屍走馬湯”之異名。
梔子(去仁留殼,填入下藥)、明礬、柳葉(火燒成灰)各等分。
口內疳瘡。
上為細末。
不拘多少,吹入口中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