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芍藥1錢,陳皮1錢,生地黃1錢,黃柏(鹽水炒)1錢,香附子(醋制)1錢,知母(鹽水炒)1錢,當歸身1錢,枳亮8分,白茯苓8分,甘草(用生梢)5分。
因暴怒,以致瞳神散大者。
上銼碎。
白水2鍾,煎至1鍾,去滓熱服;服此藥後,兼服磁朱丸。
《審視瑤函》卷五。
京三稜(煨,銼)1兩,木香1兩,檳榔(煨銼)3分,草豆蔻(去皮)1兩半,高良薑1兩半,當歸(切,焙)半兩,芎藭半兩,桂(去粗皮)3分,人參3分,芍藥半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陳曲(微炒)1兩,阿魏(面裹煨,研)半兩。
注氣,背膊疼痛,心胸煩悶。
上除阿魏外,為粗末和勻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入鹽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白蔻1兩,丁香1兩,檀香5錢,砂仁5錢,炙草1兩,木香5錢。
氣鬱作厥。
共為細末。
每服3-5錢,以鹽沸湯調服,或八味順氣散亦炒。
《衡要》卷六。
代赭石18g(布包),旋復花6g(布包),牛膝9g,丹參15g,瓜蔞15g,鬱金9g,白芍9g,柴胡6g,陳皮9g,枳殼9g,蘇梗6g,桔梗6g,木香6g。
食管狹窄,食管憩室。吞嚥梗阻不利,胸膈痞滿,有時疼痛或逆氣,舌苔白膩,脈弦。
《臨證醫案醫方》。
玉竹、麥冬、蘇子、炙草、橘紅、白前、土沙參、白茯苓、淮山藥。
疹後肺氣受傷而嗆者。
上細切。
忌房色49日。
煎服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