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脾湯

《點點經》卷二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茯神1錢半,茯苓1錢半,當歸1錢半,羊藿1錢半,蓮肉1錢半,川芎1錢半,白芍1錢半,陳皮1錢半,腹皮1錢半,熟地1錢,生地1錢,甘草8分,麥芽3錢。

功效主治

酒瘋發狂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、大棗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點點經》卷二。

《三因》卷八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茯苓1兩,草果(去皮)1兩,乾薑(炮)1兩,麥糵(炒)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厚朴(去皮,姜制,炒)3分,橘皮3分,白朮3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寒病,洩瀉腹滿,氣逆嘔吐,心煩不得臥,腸鳴虛脹,飲食不消,勞倦虛羸,喜噫,四肢逆冷,多臥不起,情意不樂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煎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八。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焦術3錢,黃耆1錢,茯苓1錢半,橘紅1錢半,砂仁8分,炙草5分,姜、棗、枇杷葉(去毛,炙)。

功效主治

噎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(煅,醋淬,研入)2兩,大麻仁(研)2兩,乾薑(炮)2兩,白朮2兩,甘草(炙)2兩,桑根白皮(銼)3兩,人參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不足,腹脹食慾嘔,口舌乾澀,四肢無力,喜怒不常,不欲見人,心煩多忘,咽喉閉塞,面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2枚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透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訶黎勒(煨,去核)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人參半兩,丁香半兩,白朮半兩,白豆蔻(去皮)半兩,高良薑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吳茱萸(湯浸7次,焙乾,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不足,心腹脹痛,食則欲嘔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(切)、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麻子仁3合,禹餘糧2兩,桑根白皮1斤,大棗100枚(擘),黃連3兩,乾薑3兩,白朮3兩,甘草(炙)3兩。

功效主治

不欲食,留腹中,或上或下,煩悶,得食輒嘔欲吐,已即脹滿不消,噫腥臭,發熱,四肢腫而苦下身重,不能自勝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半,去滓,得2升9合,每日1服,3日令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。

《點點經》卷一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條參1錢半,白朮1錢半,當歸1錢半,扁豆1錢半,陳皮1錢半,澤瀉1錢半,六曲1錢半,訶子1錢半,青鹽1錢半,雲苓2錢,甘葛2錢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酒後傷脾,小便濁紅濁白,陰囊作癢作痛,面黃氣短。

使用方法

黑棗3枚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點點經》卷一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補脾湯

配方組成

潞參1錢半,白朮1錢半(土炒),雲苓1錢,白芍1錢(炒),川芎5分(炒),歸身1錢(土炒),蔻米5分(研),陳皮5分,炙香1錢,制草5分,扁豆1錢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久病,面黃肌瘦,咬牙自剳,頭髮稀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大棗1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