薯蕷散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薯蕷散

配方組成

薯蕷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山茱萸半兩,川升麻半兩,甘菊花半兩,蔓荊子半兩,藁本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面風,目眩耳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薯蕷散

配方組成

薯萸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山茱萸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枸杞子1兩,茯神1兩,芎1兩,覆盆子1兩,甘菊花3分,細辛2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虛,眼目昏暗(目巟)(目巟),視物不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以棗湯調下,夜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千金》卷十九: 薯蕷散

配方組成

薯蕷1兩,牛膝1兩,菟絲子1兩,蓯蓉1兩,巴戟天1兩,杜仲1兩,續斷1兩(一方用遠志),五味子2分,荊實1兩(一方用枸杞子),茯苓1兩(一方用茯神),蛇床子2分,山茱萸10分(一方用防風)。

功效主治

丈夫一切病。風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注意事項

禁醋、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酒下,日2次,夜1次,服2-3劑。亦可為丸,每服30丸,以頭面身體暖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薯蕷散

配方組成

薯蕷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山茱萸3分,杜若3分,白茯苓3分,芎半兩,甘菊花半兩,蔓荊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,目眩痛及耳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薯蕷散

配方組成

薯蕷2兩,白茯苓2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澤瀉1兩,黃耆2兩(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龍骨1兩半,白芍藥1兩,五味子1兩,山茱萸1兩,沉香1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六極七傷,臍下膨脝,兩脅脹滿,腰脊相引痛,鼻中乾燥,目暗盲盲,憤憤不樂,胸中氣逆,不下飲食,小便赤黃餘瀝,夢與鬼交失精,驚恐虛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納白砂糖如栗子大,更煎1-2沸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薯蕷散

配方組成

薯蕷1兩,韭子(微炒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菟絲子(酒浸3日,曬乾,別杵為末)1兩,熟乾地黃1兩,車前子1兩,龍骨1兩,芎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虛損,腎氣乏弱,精滑,夜夢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菟絲子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三: 薯蕷散

配方組成

薯蕷3兩,細辛1兩半,秦艽2兩,天雄2兩,獨活2兩半,桂心2兩半,山茱萸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頭目有風,牽引目睛疼痛,偏視不明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酒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