蕪夷仁1兩。
下血。
上研細,用紙裹壓去油,再研為末,用雄豬膽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9丸,甘草湯送下,1日5-6次。連服3日,可斷根本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蕪荑2兩(微炒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蚺蛇膽半兩。
久痢不愈,有蟲,兼下部脫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杏仁湯送下,日2次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蕪荑、黃連、神曲、麥芽(炒)各等分。
小兒五疳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-15丸,米湯送下。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鶴蝨2兩(炒),黃連5錢(炒),雷丸1兩,萊菔子(炒)1兩,香附子(炒)1兩,神曲1兩,麥糵1兩,蕪荑(炒)1兩,使君子(炒)1兩,蘆薈(炒)1兩。
上為末,豬膽汁打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30丸,飲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○引《修月魯般經》。
黃連(去須,微炒)半兩,黃柏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微炒)半兩,青橘皮(去白)半兩,龍膽草(去蘆頭)半兩,幹蟾1個(酥炙),胡黃連1分,白蕪荑仁(炒)1分,使君子14個(炮,去殼),青黛1錢,麝香半錢(別研)。
小兒五疳骨熱,面黃肌瘦,飲食雖多,不長肌膚,牙齒宣露,或有盜汗,疳瘡溼癢,小便白濁。
上為細末,研勻,用獖豬膽汁和得所,分藥入豬膽內,各令七分滿,以線系定,於銀、石器中用漿水煮5-7沸,當風掛1宿後剝去豬膽不用,只取藥,再和令勻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20丸,溫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。
蕪荑(炒)6兩,烏梅肉(炒)2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5兩,補骨脂(炒)4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4兩,巴戟天(去心)4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4兩,鹿茸(去毛,酥炙)4兩,陳橘皮(去白,切,焙)4兩。
脾腎虛冷,不思飲食。
上為末,粟米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日午溫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蕪荑仁(微炒)半兩,吳茱萸(湯洗,焙,炒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黃連(去須,炒)3分。
溼(匿蟲)痢不止。
上為末,煮漿水板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腹、日午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白蕪荑(微炒)1兩。
諸蟲發動,咬心痛。
上為末,用沙糖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九。
胡黃連(炒)1兩,蘆薈1兩,龍膽草1兩,川芎6錢,蕪荑6錢,當歸身1兩半,白芍藥1兩半,木香8錢,炙甘草5錢。
三焦及肝膽二經積染風熱,以致目生翳膜,耳生瘡癤,虛火內燒,肌體羸瘦,發熱作渴,飲食少進,肚腹不調,皮幹腹膨,口內有瘡,牙齦爛,牙齒蝕落,腮頰爛,下部生瘡等病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藥1兩,勻作10丸。
用開水送下。
《眼科菁華》卷下。
蕪荑4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乾)4兩(為末,米醋1升,煎如糊)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莎草根(去毛)3兩,木香1兩,白朮1兩。
脾積痞氣,微有滑洩,不思飲食。
上藥除橘皮外,為末,入橘皮煎,搜和,更入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日午以陳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蕪荑(淨肉)1分,京三稜1分,白朮1分,檳榔1分,川楝子1分,木香1分,熊膽1錢,蘆薈1錢,硇砂(飛)1錢,黃連1兩。
小兒五疳黃瘦,肚急。
除蕪荑、熊膽、硇砂、蘆薈外,餘銼、焙、爍,為末,同雄豬膽汁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-20丸,飯飲送下,日3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五引《吳氏家傳》。
蕪荑(炒)3兩,黃連(去須,炒)3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3兩,乾薑(炮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縮砂蜜2兩。
水瀉。
上為末,煮漿水飲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蕪黃半兩,羊子肝1個。
小兒疳痢久不愈。
上藥先以子肝切作片子,以蕪荑末摻在肝內,線纏之,用米泔煮令熟,搗爛糯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,早晨、晚後各服1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