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皮(洗)1兩,川藁本(洗)1兩,川當歸(切開,裡面赤黑色者佳,洗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赤石脂(別研)1兩,香白芷1兩,官桂(去皮,不見火)1兩,白薇(洗)1兩,京芎(洗)1兩,延胡索(去皮)1兩,白芍藥1兩,白朮(米泔浸一宿)1兩,甘草(炙)半兩,沉香(不見火)半兩,沒藥(別研)半兩。
婦人月水湛濁不通,久無嗣息,血癖氣痛,四肢浮腫,嘔逆心疼,虛煩勞悶,面色萎黃,崩漏帶下,寒熱蒸勞,頭疼齒痛,血下無度,淋瀝諸疾。產前安胎,臨產催生,產後胎結痛,傷寒煩渴,瀉痢,血勞,血運,筋攣,痰盛頭痛,敗血上衝,血刺洩瀉,咳嗽喘急,嗽血,血塊起伏,氣痞,氣膈,血作腰痛,小便不禁,子死腹中,失蓋汗不出,腳手痺煩,產後諸疾,積年血風,半身不遂,種種血疾。
上藥皆用溫水洗淨,杵羅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或半丸,空心溫酒化下。凡妊娠臨月,服此5-6丸,產時無痛;如久無子,服20丸,當月有子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百草霜1兩,輕粉2錢。
小兒嘔吐,咳嗽不止。
上為細末,用飯為丸,如黃米大。
不可多服。
每服1丸,米飲湯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四四引《醫林方》。
木香半分,黃連半分,蓬莪術半分,陳皮1分,青橘(去瓤)1分,檳榔1個(重1錢半)。
諸積。
上為末,每1錢,加淨巴豆1粒(醋煮紫色),杏仁肉1個(燈火上煅留性,研)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-10丸,薄荷、薑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茅先生方。
赤芍藥、五靈脂、防風,草烏頭2兩(炮),黃耆8錢,細辛8錢,海桐皮8錢,山茵陳8錢,骨碎補8錢,地龍8錢,黑狗脊2兩,牛膝8錢,何首烏8錢,蔓荊子8錢,白附子8錢,川烏頭8錢,巨勝子8錢,仙術1兩,芫花3錢(炒),黑牽牛半兩,青皮2錢,御米子2錢(炒)。
腎臟一切耳鳴、腰疼、筋骨痛。
上為末,酒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至2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宣明論》卷三。
羌活3兩,薄荷葉3兩,川芎2兩,玄參2兩,地榆2兩,麻黃(去節)2兩,防風2兩,天麻2兩,吳白芷2兩,白殭蠶2兩,牛蒡子(炒)2兩,蔓荊子2兩,旋覆花2兩,荊芥穗2兩,甘菊3兩,何首烏4兩,大川烏(生)4兩,甘草4兩半(炙),蟬蛻(去足)半兩。
癰疽瘡癤,發背腫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細嚼1丸,茶、酒送下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三引張元輔方。
石菖蒲2兩。
9種心痛。
上為末,醋麵糊為丸,如雞頭子大,以丹砂為衣。
每服1丸,丈夫鹽湯、婦人醋湯嚼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當歸(焙)、川芎、熟地黃(焙)、茯苓、乾薑(炮)、桂、白朮、芍藥、甘草、附子各等分。
婦人諸虛痼冷,腰腹困疼,赤白帶下,一切虛冷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熱酒化下;或作小丸,如梧桐子大,空心、食前溫米飲送下,每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一。
雄黃1兩(研)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京三稜半兩(煨,銼),巴豆(去皮心膜,出油)半兩,大黃(銼,炒)1兩,肉蓯蓉半兩(酒浸,切,焙),乾漆(炒煙出)半兩,白牽牛末(炒)1兩,胡椒半分,天南星(炮)1分,藿香葉1分,訶梨勒(炮,去核)3分,白朮1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木香1分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。
積聚滯氣,胸膈痞悶,心腹刺痛。
上為末,用薄荷汁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傷飲食,每服3丸至5丸,生薑湯送下;傷酒,每服10丸,嚼燒生薑送下;婦人血氣心痛,每服10丸,酒煎當歸調沒藥末1錢匕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苦葫蘆子(焙乾)5兩,苦葫蘆瓤(焙乾)2兩半,牽牛子3兩(一半生,一半炒熟)。
水氣腫滿。
上為細末,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臨臥各1服,煎桑根白皮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硇砂1皂子,沒藥1皂子,乳香1皂子,大丁香5個,巴豆5個,肉豆蔻1個。
腹中積塊疼痛。
上為細末,每用晉棗1個,去核,內盛硇砂、沒藥,用面裹燒熟,不用面,取出棗,將其餘藥末同棗合和,每量虛實旋丸。
每服1丸至2-3丸,傷寒,蔥茶送下;傷食,食湯送下;心痛,艾、醋湯送下;婦人產後,紅花酒送下;婦人赤白帶下,當歸酒送下;痁疾,桃、柳湯送下;赤痢,甘草湯送下;白痢,乾薑湯送下;五色痢,荊芥、木瓜湯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九。
京三稜1兩(溼紙裹煨),茴香(炒)1兩,斑蝥1錢(蛤粉炒,去頭足)。
小兒疝氣偏墜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3歲5丸,食前茴香湯送下,常服。漸退住藥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九引《全嬰方》。
大黃1兩(生用),黑牽牛1兩(炒),破故紙1兩(炒香)。
乾溼腳氣,膝脛疼痛,大便秘澀,小便赤黃。
上為細末,用不蚛皂角10挺,水浸1宿,揉皂角去滓,用汁煎成膏,和前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、臨臥用溫熱水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四。
硫黃2錢(別研),白礬(枯)2錢,豬牙,皂角半兩(炙),附子1兩(炮,去皮臍),皂角刺1兩(燒留性),刺蝟皮1兩(燒留性),榼藤子1枚(生廣中,圓者,色如肥皂子)。
5種痔漏。凡穀道生瘤似鼠奶,時時發動,或出血者,名曰酒痔,又曰冷痔;若生核子者,曰腸風痔;發時熱,大便難下,脫肛良久不入,名曰氣痔;大便或出清血,名曰血痔。此因溼地久坐,腸胃虛冷搏結得之。
上為細末,煮稀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如已有頭者,用硃砂少許,同藥3-5丸一處細研,塗於頭上,旬日自落;又用米醋調藥3-5丸,敷瘡上即愈;如瘡在裡面,即將米醋和糟,拌藥2-3丸,燒燻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
硃砂、血竭、蓮蕊各等分,麝香少許。
腦背疽,並一切惡瘡,初覺1-2日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黃米大。
每服7丸,溫酒送下,瘡在上食後,在下食前。不過2服即效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川常山(好者)1兩。
瘴瘧。
上為細末,以水兩碗,沙糖1塊如小胡桃大,白沙蜜1匙,令同於砂石器內,慢火熬令水盡,候冷,丸如彈子大。
忌3日魚、肉、生冷、糟腥、葷味、菜蔬。只吃淡粥飯。
每服1丸,於當發日五更時先用熱湯洗漱,著鞋襪了,方細嚼,用溫酒半盞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九。
紅曲半兩,白膠香半兩,破故紙半兩(炒),蠶沙半兩(炒),烏頭半兩(炮),木鱉子半兩,牽牛半兩(半生半熟),五靈脂半兩。
腳氣腿腫。
上為末,蘇木汁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5丸,溫水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。
黑牽牛1斤(取頭末10兩,生用),大腹子1斤(扁者,取7兩末,生用,如尖者是檳榔),京三稜5兩(炮),廣木香5兩(面裹煨乾為度),雷丸5兩(炮),蓬術(煨)2兩。
上為細末,和勻,用好紫色皂角半斤,去皮弦,切碎,用水兩大碗浸1宿,冬月兩宿,撈去粗滓,銅、瓷器內熬數沸,白沫出為度,放冷,和藥必須揉杵搗,丸如梧桐子大。
忌生冷腥硬之物,孕婦勿服。
每服4錢重,五更用沙糖水送下,溫冷不妨。至天明去4-5利者,看取下是何蟲積,以溫白粥補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三引《瑞竹堂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