栝樓1個(全),沒藥1錢,乳香1錢(研),甘草節2錢。
癰疽、惡核腫痛、發背等瘡,不問已潰未潰。
先以栝樓、甘草用無灰酒2碗煎至1碗,去滓,入乳、沒,不拘時候服。
《外科理例·附方》
人參1錢,於術2錢(土炒),雲苓2錢,當歸2錢(酒炒),白芍2錢(酒炒),沉香8分,乳香1錢(去油),肉桂5分,丁香2分。
小兒髒冷,腹痛夜啼,面色青白,手足冷者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。
《慈航集》卷下。
豬膽5-6個,黃連5錢,青黛5錢,薄荷5錢,殭蠶5錢,白礬5錢,樸消5錢。
乳蛾,喉閉。
臘月初一日取膽,將藥裝入膽內,青紙包固,挖地方、深各1尺,以竹棒橫懸此膽在內,蓋好,候至立春日取出,待風吹乾,去膽皮青紙,研末蜜收。
每日吹少許。
方出《本草綱目》卷五十引《邵氏經驗方》,名見《絳囊撮要》。
大黃1斤,白芷6兩。
背疽,木硬堅悶,脈沉實者;及一切毒瘡。
上為末。每服3錢,熱酒調下;亦可水泛為丸服,更以清茶調塗患處。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引《醫林集要》。
桔梗、川芎、前胡、蒼朮、枳殼,蜀椒6兩,甘草3兩。
時氣傷寒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8分,熱服。並進3服,汗出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一。
鬱金1錢,蓽茇2錢,薄荷2錢,甘草2錢,道人頭2錢,細辛2錢,盆消2錢,蜈蚣1個,兩頭尖2錢,青黛2錢,川芎2錢,雄黃2錢,白芷2錢,乳香2錢,石膏半兩,蠍梢半分,麻黃5分(燒存性)。
夾腦頭風,一切眼疾。
上為細末。口噙水,搐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五。
澤烏頭6兩,吳白芷5兩,甘草4兩,雄黃2錢半,藿香2錢半。
一切諸風,破傷風,狗咬,及小兒慢驚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溫酒調下,病重者1錢。小兒加減用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沉香半兩,丁香半兩,人參半兩,五味子半兩,當歸半兩,乳香半兩,肉桂1錢半,赤芍1分,白朮1分。
小兒髒冷,內釣,夜啼。
水煎服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。
槐花不拘多少。
咯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後熱酒調服。
《得效》卷七。
香附子4兩(炒),當歸尾1兩2錢,五靈脂1兩(炒)。
婦人血崩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5錢,醋調,空心服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三。
椿根皮(銼)1兩,楝實半兩(去核,麩炒),胡粉(炒)半兩,藁本(去苗土)1分,臭橘皮(去瓤,切,炒)2兩。
久患痔疾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熱酒調下,半夜時服,至天明再服。後用續隨子不計多少,搗為末,煎湯淋洗3-5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防風3錢,人參2錢,蟬蛻2錢。
瘡疹已出,未能勻遍,色不紅潤。
上為末。
蘿蔔煎湯調下。服了,急用芥子末,白湯調如膏,塗兒腳心,幹即再敷。其毒漸漸復出,瘡疹依前紅活。
《得效》卷十一。
生砂、輕粉,蜈蚣1條(全者)各等分。
小兒急驚。
上為末,用陰陽乳汁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歲1丸,逐旋加減,乳汁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○引《千金》。
石斛1兩半,防風1兩半,巴戟天1兩半,天雄1兩半(炮,去皮),乾地黃1兩半,石南1兩半,遠志1兩半(去心),躑躅烏頭1兩半(炮去皮),乾薑1兩,桂心1兩半,蜀椒半升(汗,去目、閉口者),瞿麥1兩,茵陳1兩,秦艽1兩,茵芋1兩,黃耆1兩,薔薇1兩,獨活1兩,細辛1兩,牛膝1兩,柏子半兩,澤瀉半兩,杜仲半兩(炙),山茱萸3分,通草3分,甘草3分。
頭痛眩亂耳聾,兩目淚出,鼻不聞香臭,口爛惡瘡,鼠漏瘰癧,喉咽生瘡,煩熱咳嗽,胸滿腳腫,半身偏枯不遂,手足筋急緩不能屈伸,賊風猥退,飛屍蠱疰,江南惡氣在人心下,或在膏育,遊走四肢,針灸不及,積聚僻戾,五緩六急,溼痺,女人帶下積聚,生產中風,男女五勞七傷。
上為散。
每用5分匕,冷酒調服,雞未鳴時1次,白天3次。加至1匕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六。
白檳榔半分,苦楝根、石榴根皮、鶴蝨、藜蘆。
小兒疳,蛔咬心痛,面伏地臥,口吐清水痰涎。
上為末。
忌餳糖、粘滑食。
每服1錢,空心熱茶調下。
《博濟》卷四。
硫黃1兩(研),蛤粉1兩。
中暑毒,悶亂不省人事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匕,新汲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苦梗(去蘆,妙)12錢,川芎12錢,前胡(去蘆)12錢,蒼朮(泔浸,切,焙)12錢,甘草(炙)6錢,獨活(去蘆)6錢,枳殼(去瓤、麩炒)8錢。
傷寒。
每服3錢重,水1大盞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並進3服,汗出即愈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六引《管見大全良方》。
牛皮膠。
癰疽,發背,瘡腫,便毒。
以湯泡,攤紙上,隨大小貼瘡上。
《百一》卷十六引任和卿方。
續斷1兩,杜仲(去粗皮,炙香,切)1兩,防風1兩,牛膝(酒浸,焙)1兩,細辛(華陰者)1兩,白茯苓1兩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,取有味處,不見火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甘草(炙)1兩,川芎半兩,獨活半兩,秦艽(去土)半兩,熟乾地黃半兩。
感中風邪,腰膝沉重,腳弱無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;濾去滓,空心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葉氏錄驗方》。
罌粟殼1兩(赤用蜜炙;白不炙;赤白雜,半生半炙),橘皮1兩,甘草(並如上法)1兩。
冷熱痢。脾胃虛弱,內受風寒,或飲食生冷,傷於脾胃,嘔吐洩瀉,臍腹痛,脅肋脹滿,腸內虛鳴;及腸胃受溼,膿血相雜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,飲食減少,漸至瘦弱者。
上為散。
切忌生冷、魚腥。
每服4錢,以百沸湯7分盞,急用盞蓋之,候溫,澄清者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二。
栝樓1個(杵細),大甘草節2錢,沒藥1錢(研末)。
一切癰疽已潰未潰者。惡核腫痛,發腦、發頤、發背。
用酒2碗,煎1碗,去滓,入沒藥服。
《外科精要》捲上。
乾漆(炒煙出)1兩,雄黃2兩。
小兒蛔動,卒叫如心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匕,油1點,溫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川獨活不拘多少。
十種水氣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精肉4兩,批大片,洗過,入藥在內,麻線系定,銀石器內,河水煮令熟,令患人吃盡,小腸取下泔糊之狀。老人5-7日再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