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茱萸(醋浸1宿,焙乾,炒過)1兩,青化桂(去皮)1兩,淨棗皮(蒸,去核,搗)1兩,玄胡索(醋炒)1兩,大茴香(鹽炒)1兩,化橘紅(炒)1兩,杭青皮(醋炒)1兩,桃仁(炒)5錢,白蒺藜(炒)5錢,南木香屑5錢。
寒溼所襲,留伏作痛,(疒頹)疝偏墜。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龍眼核大。
每服1丸,淡鹽湯送下。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。
山茱萸(去核)1兩,食茱萸1兩,吳茱萸1兩,橘紅1兩,馬藺花1兩,山藥1兩,肉桂1兩,川楝肉1兩,青皮(去白)1兩,木香5錢,茴香1兩,橘核1兩。
寒疝疼痛,陰囊冷溼或癢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用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杏苑》卷六。
山茱萸1兩,食茱萸1兩,吳茱萸1兩,茴香(炒)1兩,川楝子(去核)1兩,青皮(去瓤)1兩,馬藺花1兩,黑牽牛(頭末)7兩。
一切小腸疝氣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鹽湯送下。久年不愈者,5-7服可除根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九十引《居家必用》。
川楝3兩(銼,炒),大腹皮2兩半,五味子2兩半,海藻(洗)2兩半,玄胡索2兩半,茴香(炒)1兩,桂心1兩,川烏(炮,去皮臍)1兩,吳茱萸1兩,食茱萸1兩,桃仁(麩炒,別研)1兩,木香1兩半,桔梗2兩,青皮2兩,山茱萸2兩。
小兒陰(疒頹)偏大,上攻臍腹,膚囊腫脹或生瘡瘍,時出黃水,腰腿沉重,足脛腫滿,行步艱辛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。
《得效》卷九。
川楝子8兩(每個破作4塊,2兩用巴豆30粒,去殼,同炒焦,候巴豆黑,去巴豆不用;2兩用斑蝥50個,去頭足翅,同炒,候斑蝥焦,去斑蝥不用;2兩用海金沙半兩同炒,候海金沙紫色,去海金沙不用;2兩用黑牽牛1兩同炒,連黑牽牛用),山茱萸(去核)1兩,吳茱萸(湯泡7次,炒)1兩,石茱萸1兩,胡蘆巴(炒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舶上茴香(炒)1兩,烏藥1兩。
膀胱小腸疝氣,木腎偏墜。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山茱萸(搗,去核,取肉,微炒)2兩,桔梗(水浸1伏時濾出,慢火炒幹為度)2兩,白蒺藜(炒去刺)2兩,川烏(炮,去皮臍)2兩,肉桂(去粗皮)2兩,茴香(舶上者,淘去沙後,焙炒)2兩,食茱萸2兩,吳茱萸(微炒)2兩,青皮(去白)2兩,海藻(洗,焙)2兩半,五味子(淨揀)2兩半,大腹皮(酒洗,焙)2兩半,玄胡索2兩半,桃仁(去皮尖及雙仁,麩炒,別研)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陳皮1兩,川楝子(銼,炒)3兩,木香1兩半。
腎經虛弱,膀胱為邪氣所搏,結成寒疝陰(疒頹),偏大上攻,臍腹疼痛,膚囊腫脹或生瘡瘍,時出黃水,腰腳沉重,足脛腫滿,行步艱辛,服之內消,不動臟腑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局方》卷八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吳茱萸(湯洗7次,焙)2兩,陳皮(去白)2兩,山藥(焙)2兩,川楝(蒸,去皮核)2兩,山茱萸(去核)2兩,青皮(去白)2兩,茴香(炒)2兩,馬藺花(醋炙)2兩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2兩,木香(不見火)1兩。
腎與膀胱經虛,為邪氣所搏,結成寒疝,伏留不去,臍腹(疒丂)刺,小腸氣痛,奔豚痃癖,疼不可忍,陰核偏大,膚囊癰腫,結硬牽急,重大滋長,瘙癢疼痛,時出黃水,瘡瘍,腿沉重,足脛腫滿,行步艱難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空心溫酒、鹽湯任下。
《局方》卷五。
山茱萸肉5錢,川烏(搗去皮,炒)5錢,桔梗5錢,小茴(炒)5錢,白蒺藜(炒去刺)5錢,陳皮5錢,青皮3錢,川楝(去皮)5錢,木香2錢,枳實(炒)1錢,桃仁3錢,吳茱萸(炒)5錢,玄胡索(炒)5錢,五味子1錢。
小兒偏墜,膀胱疝氣內吊,啼哭不止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茴香湯送下;久不愈,淡鹽湯送下。
《幼科指南》捲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