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(去蘆根)半兩,赤芍藥半兩,桔梗(去蘆頭)半兩,地骨皮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,蛤粉炒)半兩,木香2兩半,檳榔2兩半,甘草(微炙)2兩半。
小兒身體壯熱,心腹脹悶,不思乳食,漸漸羸瘦。
每服2錢,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五。
赤芍藥1分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別研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百合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牽牛子(微炒)1兩,檳榔1兩(銼)。
婦人血分有病,頭面浮腫,腹脅妨悶,四肢煩疼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逐日以利為效,未利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芍藥2錢,木香1錢,當歸1錢,枳殼(去瓤)1錢,黃芩(去朽)1錢,檳榔1錢,黃連2錢,甘草5分。
虛弱人初痢。
上銼1劑。
水煎,溫服。
《回春》卷三。
芍藥1兩,當歸1兩,黃耆(銼)1兩半,生乾地黃(焙)1兩半,赤茯苓(去黑心)1兩半,人參3分,甘草(炙)3分。
緩疽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白芍(酒炒)、甘草(炙)、忍冬、茯苓、黃芩各等分,薏苡仁倍用。
痘將靨時微癢者。
水煎,熱服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芎、歸、白芍、熟地、參、術草、陳皮、香附、前胡、柴胡、紫蘇、黃耆、杜仲、大棗。
妊娠8月,胎動不安者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二。
白芍1錢半(酒炒),紫樸1錢(鹽水炒黑),白朮1錢半(炒),條芩1錢半(酒炒),當歸3錢,知母1錢半(酒炒),人參1錢(生),木香1錢,砂仁1錢(炒),薤白3枚。
妊娠8月,胎熱氣壅,氣壅不能統運其胎,而腹滿疼痛,脈洪滑疾,按久軟澀者。
水煎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芍藥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石膏(研碎)1兩,木通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甘菊花(擇)半兩,葛根半兩,甘草(炙,銼)3分,前胡(去蘆頭)3分。
風眩暗倒,眼旋屋轉,腦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(去核),煎至1盞,去滓,入荊瀝半合,重煎令沸。早晚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白芍藥、木香、薄桂、澤瀉、甘草。
小兒胎寒,腹痛腸鳴,糞清下利,或時發寒慄,握拳曲足,失治而成盤腸溏洩,口噤慢驚者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幼科指掌》卷三。
芍藥3兩,桂心3兩,當歸2兩,半夏(洗去滑)2兩,茯苓2兩,蜀椒2合(汗),生薑汁5合,蜜1升。
產後心痛,因寒冷所致者。
忌冷食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,去滓,納生薑汁及蜜,復煎取2升5合。每服5合,漸加至6合。相去一炊久再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六。
赤芍藥(銼)1兩,芎半兩,牡丹皮半兩,玄參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人參半兩,五味子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白薇半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產後血氣虛弱,心下驚悸,夢寐不安,妄見鬼物;產後蓐勞,疼痛寒熱,頭眩眼運,精神恍惚,睡多驚恐,盜汗腹痛,大便不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芍藥1兩,白朮1兩,甘草5錢,茯苓5錢,黃耆2兩。
婦人妊娠傷寒,邪入太陰,自利腹中痛,食慾不下,脈沉者。
上銼細。
每服1兩,水煎服。
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當歸1兩半(切,焙),人參1兩,肉桂1兩,生薑(後入)1兩,甘草(炙)1兩,芍藥1兩。
產後虛乏,不思飲食,四肢昏倦,心腹陣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水2盞,加大棗2枚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產乳備要》。
芍藥(銼)1兩,牡丹皮1兩,人參1兩,芎1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1兩,白薇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。
產後虛熱,骨節煩疼瘦瘁,不下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赤芍藥1兩,葛根1兩(銼)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石膏半兩,人參半兩,當歸(切,炒)半兩。
產後傷寒,肢體疼痛,乾嘔頭昏,煩躁潮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芍藥1錢,梔子1錢,黃連1錢,石膏1錢,連翹1錢,薄荷1錢,甘草3分。
脾火,或消谷易飢,或胃熱口燥煩渴,或唇生瘡,右關脈洪數者。
上銼。
水煎,食後服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赤芍藥1兩半,赤石脂1兩半,大腹皮1兩半,京三稜(煨,銼)1兩半,桑根白皮(銼,焙)1兩半,肉豆蔻(去殼)1枚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30枚,桂(去粗皮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朮1兩,木香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黃連(去須)1兩。
積聚,心腹脹滿,甚則洩利及氣不升降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芍藥2兩,桂(去粗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產後血氣攻心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芍藥(銼,炒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黃耆(銼)3分。
通身水腫,其脈沉遲。
上為粗末。
勿食鹽。
每服5錢匕,用米醋1合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煩心勿驚,6-7日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芍藥3兩,知母(焙)2兩,當歸(銼,焙)1兩,紅藍花2兩,荷葉蒂2枚(炙)。
產後3-4日,惡露未盡,嘔吐不食,身體壯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,再加蒲黃1錢匕,生地黃汁半合,煎6-7沸,去滓,空腹溫服,相次再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芍藥1兩,桔梗(炒)1兩,桃仁7枚(去皮尖雙仁,炒),黃芩(去黑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升麻1兩,大黃(銼,炒)2兩,鬼臼1兩,甘草(炙)半兩,杏仁4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,麝香半錢(研)。
小兒中惡,心腹堅脹痛,顏色青黑,大便不通。
上為粗末,加麝香和勻。
1-2歲兒每服1錢匕,以水1小盞,煎至6分,去滓,分2次溫服,空心、午後各1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七。
芍藥2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2兩,大黃(銼,炒)2兩,升麻2兩,當歸(切,焙)1兩。
乳石發熱,堅腫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空心、食前、日午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芍藥1兩,當歸半兩,黃連半兩,檳榔2錢,木香2錢,甘草2錢(炙),大黃3錢,黃芩半兩,官桂2錢半。
溼熱痢,腹痛便膿血,赤白相兼,裡急後重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。妊娠痢疾,腹痛口渴,後重裡急之證。
此方惟真有實熱者可用,若假熱假實者誤服則死;痢疾初起有表證,久痢屬虛寒者,不宜使用本方。
每服半兩,水2盞,煎至1盞,食後溫服。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赤芍藥1兩,黃芩半兩,當歸(銼,焙乾)半兩,柴胡半兩,肉桂1分,甘草(炙)1分。
小兒寒熱往來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8分盞,加生薑2片,大棗2枚,同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七引張渙方。
赤芍藥1兩,黃耆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續斷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1兩。
傷折惡血不散,腫痛不消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。
赤芍藥1一兩,芒消(別研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)1兩,大麻仁3分(研如膏),大黃(銼,炒)2兩,當歸(切,炒)2兩。
產後大小便不通,腹脹氣急。
上揀四味為粗末。入大麻仁同研令勻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加芒消末半錢匕,溫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。
芍藥1兩,人參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煙出)1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,甘草(炙)3分,當歸(微炙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。
婦人月水來腹痛,煩悶體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芍藥3分,防風(去叉)3分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3分,葛根(銼)1兩,黃苓(去黑心)半兩,防己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薑(炮裂)1兩,白朮半兩,人參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芎半兩,竹瀝(旋入)半兩,升麻半兩,牛膝(去苗,銼,微炒)半兩,石膏(碎)半兩,陳橘皮(湯會白,焙)半兩,羚羊角(鎊屑)半兩,五加皮(炙)半兩。
中風半身不隨。
上除竹瀝外,如麻豆大。
每用藥12錢匕,以水4盞,煎取2盞,去滓,加竹瀝1合,更煎3沸,分3次溫服,空心、午時、夜臥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。
白芍、澤瀉、甘草、大茴、薄荷、木香、茱萸、生薑。
小兒夜啼洩瀉;小兒胎中受寒,成乳母好食生冷,或夜失蓋,冷氣侵襲兒腹,易夜多啼,面青白,而便亦青白。
《幼科發揮·附方》。
白芍、生地、黃芩、丹皮、甘草。
因火便血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芍藥2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防風(去叉)1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防已1兩,芎1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)3分,甘草(炙)3分。
脈痺,營衛不通,四肢疼痺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芍藥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人參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傷寒下利清谷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,腹痛兼嘔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晚再服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芍藥3兩,當歸(切,焙)3兩,黃苓(去黑心)3兩,黃連(去須,銼,炒)3兩,伏龍肝1兩半。
傷寒後血痢,腹痛不可忍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。
芍藥1兩,白朮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,白豆蔻(去皮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木香3分。
傷寒食毒,心腹脹滿,或時洩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芍藥1兩,牡丹皮1兩,莎草根(炒去毛)1兩,高良薑1兩,木香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小腸虛冷,時發搐痛,不思飲食;或時乾噦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芍藥1兩,五味子1兩,芎3分,牡丹(去心)3分,玄參3分,當歸(切,炒)3分,人參3分,麥門冬(去心,微炒)3分,白茯苓(去黑心)3分,生乾地黃(焙)3分,白薇(去苗)3分,甘草(炙)3分。
產後虛羸瘦瘁,肌肉不澤,氣血不充,或寒或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芍藥1兩,知母半兩,甘草(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生乾地黃(焙)3兩,黃耆(銼)2兩,人參1兩。
產後虛熱,煩悶瘦瘁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芍藥5分,黃連4分,甘草2分(炙),黃芩2兩,桂心2兩,栝樓2分。
溫毒病及吐下後,有餘熱而渴者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3升,分3服,日令盡。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芍藥3兩,黃耆(去蘆頭)2兩,乾薑(炮裂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去蘆頭,切,焙)2兩。
虛勞裡急,少腹發痛,氣引胸脅,或心痛短氣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分(拍碎),大棗2枚(去核),煎至7分,去滓,加飴糖1分,再煎令沸,空腹溫服,日午、夜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赤芍藥2兩,犀角(鎊)2兩,木通(銼)2兩,石膏(碎)2兩,升麻2兩,甘草(生,銼)1兩,樸消1兩,玄參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胃脘蓄熱,結聚成癰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赤芍藥2兩,防己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葛根(銼)1兩半,半夏(湯洗去滑,薑汁制)1兩。
腳氣腫滿,胸膈痞塞,吐逆不下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空心、日午、近晚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芍藥3分,地骨皮3分,柴胡(去苗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石膏(碎)1兩,當歸(切,焙)3分,鱉甲(醋浸,炙黃)1兩,白朮1兩。
骨蒸羸瘦,背髆煩疼,頭痛寒熱,不能下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。分2次溫服,空心、食後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芍藥4兩,生薑4兩,厚朴2兩,甘草3兩,當歸3兩,白朮3兩,人參3兩,薤白(切)1升。
妊娠八月中風寒,有所犯觸,身體盡痛,乍寒乍熱,胎動不安,常苦頭眩痛,繞臍下寒,時時小便白如米汁,或青或黃,或時寒慄,腰背苦冷而痛,目(目巟??)(目巟??)者。
以水5升,清酒4升,合煮取3升,分3服,日3夜1。
《千金》卷二引《逐月養胎法》。
白芍藥5兩,乾地黃5兩,牡蠣5兩,桂心3兩。
產後虛熱頭痛,亦治腹中拘急痛者。
以水1鬥,煮取2升半,去滓,分3服,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赤芍藥6兩,桔梗5兩,杏仁5兩。
寒氣猝客於五髒六腑中則發心痛。
以水6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赤芍藥1兩,車前子葉1兩,木通1兩。
胞轉,小便不利。
上銼細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芍藥4兩,茯苓3兩,人參2兩,乾地黃2兩,甘草2兩。
產後腹痛。
以清酒兼水各6升,煮取3升,分服,每日3次。
《千金翼》卷六。
芍藥1兩,荊芥穗1兩,石膏3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傷寒無汗惡風,脈浮數,或緊或緩,三部俱有力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1塊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熱服。如3-5服後,猶惡風,再加生薑1塊,大棗3個,煎法如前。
《傷寒微旨》捲上。
芍藥2兩,黃耆(銼)1兩,白芷1兩,人參1兩,芎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甘草(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。
產後因血不快利,氣攻心腹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取7分,去滓,加酒少許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炒白藥、薏仁、茯苓、地骨皮、銀花、百合、山藥、建蓮。
痘巳破碎,聲不啞,毒不陷者。
《續名醫類案》引伍氏方。
芍藥1兩,當歸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白殭蠶(炒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產後中風偏枯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芍藥1兩,黃耆(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甘草(炙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熟乾地黃1兩(焙),阿膠(炒燥)半兩。
虛勞少氣,脅下妨悶,腹中拘急,少腹痛,唇乾口燥,不能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加飴糖少許,再煎1-2沸,食後分2次溫服,夜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芍藥半兩,芎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大黃(銼,炒熟)半兩,甘草(微炙,銼)半兩,黃連(去須)1兩。
目小眥赤脈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。
芍藥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決明子1兩,玄參1兩,羚羊角(鎊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萎蕤1兩,秦皮1兩,甘草(炙)1兩,人參1兩,苦參1兩。
風熱上攻,眼目飛血赤脈,澀痛難開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加生地黃汁少許,再煎沸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。
赤芍藥2兩,大黃(銼,炒)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芎2兩,桂(去粗皮)3兩,人參3兩,細辛(去苗葉)3兩,桃白皮1握洗,真珠末半兩,雄黃(研)3分。
氣淋,小便不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赤芍藥3兩,桑根白皮(銼)3兩,瞿麥穗2兩,大黃(銼,炒)2兩,榆白皮(銼)2兩,防葵(去蘆頭)2兩,麻子仁(研如膏)2兩。
大小便不通;心腹滿悶不可忍。
上為粉末,與麻子仁拌勻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加芒消末半錢匕,更煎2沸,空腹溫服,日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五。
芍藥1兩,黃苓(去黑心)1兩,羚羊角(鎊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大青3分,升麻2兩,黃柏(去粗皮,蜜炙)半兩。
傷寒後,心熱口瘡久不愈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葉3-7片,煎至8分,去滓,入蜜半合.更煎1-2沸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赤芍藥1兩半,羚羊角(鎊)1兩,玄參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蔓荊實3錢,甘菊花3錢。
熱毒攻目眥,目腫起有膿汁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加馬牙消1錢匕.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三。
芍藥2兩,細辛2兩,桂心2兩,甘草(炙)2兩,當歸2兩,吳茱萸2兩,獨活2兩,乾地黃2兩,生薑5兩,桃仁40枚(去皮尖雙仁,碎)。
中毒風腫,心腹痛達背,迫氣前後如疰痛。
上切。
忌海藻,菘菜、生蔥、蕪荑、生菜。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為4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深師方》。
芍藥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人參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藿香葉半兩,白芷半兩,生蘆根1兩,甘草(炙)1分。
傷寒後壯熱,骨肉疼痛,頭重嘔噦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晚食前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芍藥半兩,芎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白朮半兩。
婦人血積氣攻刺疼痛不巳,面黃體瘦,經水不調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赤芍藥1兩,延胡索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炒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產後氣血凝滯,腰重痛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芍藥1兩,牡丹皮1兩,玄參1兩,芎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白蘞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五味子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,人參1兩。
婦人血風勞氣,骨節疼痛,寒熱頭眩,眼睛疼,心虛恍惚驚悸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白芍、澤瀉、薄桂、甘草。
小兒溼熱積滯於大腸,而成脫肛者。
《幼科折衷》捲上。
赤芍藥1兩,黃柏(去粗皮,炙)1兩,地榆1兩。
血痢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漿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芍藥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防風(去叉)2兩,芎2兩,人參2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玄參半兩。
產後中風,言語不爽,惚恍多忘,體熱倦怠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生白芍。
痘痛。
磨酒服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白芍1錢,當歸1錢,檳榔2錢,厚朴1錢,甘草7分。
瘟疫戰汗後,復下後越2-3日,反腹痛不止,欲作滯下,無論已見積、未見積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瘟疫論》捲上。
芍藥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大黃(蒸,焙乾,銼)1兩。
小兒壯熱及百病。
上為粗末。
5-6歲兒每服1錢匕以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生白芍1錢5分,山楂(燒成炭)1錢分,桔梗1錢5分,陳茶葉2錢,炙甘草7分,生薑5片。
痢疾初起,身不熱者。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三。
芍藥1分,生乾地黃(焙)1兩,甘草(炙令赤)1兩,丹參半兩。
產後血暈,心悶不識人,言語錯亂少氣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分(切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,加白蜜少許,再煎令沸,溫服,相次更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芍藥1兩,柏葉(炙)1兩。
婦人月水久不斷,小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、酒各半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赤芍藥3分,白茅根半兩,瞿麥穗1分,桃仁7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,知母(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樸消1分,當歸(銼,焙)1分。
產後半月餘,惡血不盡,腹痛寒熱,嘔吐不能食。
上為粉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再加生地黃汁半合,復煎至1盞,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芍藥2兩,牡丹皮2兩,玄參2兩,芎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乾薑(炮)2兩,甘草(炙)2兩,白薇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。
產後虛勞,骨節疼痛,寒熱往來,精神恍惚,夢寐驚悸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芍藥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炒)3分,生乾地黃(焙)2兩,黃耆(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石斛(去根,銼)1兩。
產後虛汗不止,虛煩憒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赤芍藥1兩,牡丹皮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蕓薹子(研)半兩。
婦人血風走注,渾身疼痛,心忪恍惚,頭目昏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酒少許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赤芍藥(銼,炒)3分,桑根白皮(銼)3分,木通(銼)1兩,百合3分,大腹(碎)5枚,郁李仁(湯浸去皮,炒)3分,甘遂半兩。
婦人水分,面目身體浮腫,胸滿短氣,小便不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服。水通即止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生地、白芍、元參、麥冬、槐花、地榆、木耳、甘草。
因火便血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芍藥1斤,黃芩6兩,茯苓6兩。
產後諸積不可攻者。產後熱積,脈數弦虛微澀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半兩,水煎,去滓溫服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芍藥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黃耆(銼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人參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產後乳結癰膿,敗壞不散,發寒熱疼痛。
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切),煎至8分,去滓,加樸消末1錢匕,再煎令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