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豆蔻(去殼)2枚,人參1兩半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大腹(銼)1兩半,地榆1兩半,京三稜(煨,銼)1兩半,黃連(去頂)1兩,白朮1兩,木香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赤石脂2兩,桃仁20枚(去皮尖雙仁,炒)。
脾胃虛弱,冷物積滯,臍腹撮痛,飲食無味。
上為末,爛粟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肉豆蔻(去殼)1枚,訶黎勒(炮,去核)3枚,黃連(去須)1錢,赤石脂(細研)1錢,木香1分,蟾頭(生薑汁炙)1枚。
小兒疳痢。
上為末,蝸牛肉研為丸,如黍米大,焙乾。
每服3-5丸,食前粥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。
肉豆蔻1兩(去殼)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石脂2兩。
婦人白帶下,腹內冷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於食前,以熱酒下30丸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木香半兩,縮砂仁2錢,白龍骨半兩,訶子肉半兩,赤石脂7錢半,枯白礬7錢半,肉豆蔻半兩。
痘瘡己出,洩瀉發渴,水谷不化,或瀉或澀,或瀉淡黃色,致令瘡痘難出難靨。非特痘瘡一證,其餘髒寒洩痢,尤宜服之。
上為細末,稠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1週歲兒,每服30-50丸;3歲兒服100丸,溫米飲送下。瀉甚者,煎木香散或異功散送下。瀉止住服,不止多服。
《小兒痘疹方論》。
肉豆蔻(去殼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朮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,高良薑(銼)3分,桂心3分,胡椒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霍亂,脾胃虛冷,氣逆,嘔吐不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粥飲送下30丸,不計時侯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一。
肉豆蔻(面裹,煨令香熟為度,去面不用)半兩,丁香1錢。
小兒胃冷嘔吐不止。
上為末,水煮白麵糊為丸,如芥子大。
每服3-5丸,濃煎藿香柿蒂湯送下便止。如大小患吐,加丸數,亦如此湯使服之。如渴,以所煎湯作熟水飲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相漹方。
肉豆蔻1兩,陳米1兩半,(木黨)子1兩。
血痢久不差,臍腹刺痛。
上藥前二味為粗散,同米拌令勻,同炒黃色去米,1分單炒,1分生用,同焙,搗為末,研粟米粥和搗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溫陳米飲送下。1-2服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肉豆蔻(去亮)3錢,木香3錢,訶黎勒(炮去核)3錢,密陀僧1錢,人參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。
小兒下痢膿血,腹痛虛煩。
上為細末,用燒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丸,溫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肉豆蔻(去殼)1分,訶黎勒1兩(面裹,火炮,去皮)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分,防風(去叉)1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分,芎1分,蒼朮(米泔浸1宿,切,焙)1分,藿香葉1分,獨活(去蘆頭)1分,石硫黃1兩(別研)。
脾胃虛弱,肌體羸瘦。
上藥除硫黃外,為細末,同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30丸,空心米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。
肉豆蔻1兩(去殼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白梅肉1兩(微炒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白礬2兩(燒令汁盡)。
休息氣痢久不愈,食即嘔吐,腹內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於食前,以粥飲送下20丸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肉豆蔻(去核)半兩(面裹煨,銼),半夏3分(與茱萸半兩同用水1升,慢火煮幹,只用半夏,焙乾),巴豆7枚(去皮心膜,研出油)。
留飲宿食不消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食後茶、酒任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。
肉豆蔻1分(去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木香1分,訶黎勒皮1分,麝香1錢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。
小兒脾胃氣逆,嘔吐不止;小兒疳痢,不食,瘦弱。
上為末,都研令勻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3-4歲兒,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不拘時侯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肉豆蔻1枚(去殼),胡黃連1分,砒霜半分(細研),巴豆10枚(去皮心,清油煮色黑,紙裹壓去油)。
小兒疳痢不止。
上為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忌熱物。
每服1丸以冷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肉豆蔻1兩(去皮),桂心3分(去粗皮),乾薑分(微炮),訶黎勒皮3分。
胃氣虛冷,胸膈痞悶,腹中疼痛,嘔吐痰飲。
上為末,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米飲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肉豆蔻(去殼,炮)半兩,丁香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,高良薑半兩,藿香葉半兩。
霍亂吐瀉渴燥,煩悶不止。
上為細末,用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溫生薑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肉豆蔻(去殼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,半夏(湯洗去滑7遍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。
脾臟虛冷,氣攻心腹,(??)痛腸鳴。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食前生薑醋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肉豆蔻(面裹煨)1兩,黑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川姜(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硫黃(研)1兩,白朮(炒)1兩,當歸(去蘆頭)1兩,訶子皮1兩,川烏頭(炮,去皮臍)半兩,紅豆蔻半兩。
腸虛胃弱,停積風冷,大便洩瀉,水谷不化,腹脅脹痛,下痢膿血,遍數頻並,裡急後重,嘔逆噁心,肢體睏倦,飲食減少。
上為細末,醋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七。
肉豆蔻5枚(去殼),木香1分,蠍稍(炒)1錢,陳橘皮(去白焙)半兩,附子(炮裂去皮臍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胡椒半兩。
脾胃虛寒,洞洩注下,腹脹腸鳴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豌豆大。
每服15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肉豆蔻(去皮)1枚,生薑(切,焙乾)1錢,木香1錢,人參1分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分,白朮1分。
小兒胃虛,不思乳食,吵逆膈悶。
上為末,白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肉果1錢半,訶子(面煨)7錢半,木香2錢,枯礬7錢半,白龍骨(煨)3錢,赤石脂(煨)3錢,砂仁3錢,白扁豆(炒去殼)5錢,豬苓5錢(去皮),山楂肉2錢,澤瀉(煨,去皮)5錢,厚朴(薑汁炒)1錢,白豆蔻(炒)2錢。
痘瘡洩瀉。
用糕粉打糊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飯飲化下。寒戰咬牙者,用肉桂、丁香各5分,川椒30粒,姜1片,人參1錢煎湯1小盞,磨化服下,凡有瀉多須用之;如糞中有凍膠樣者,乃寒積毒下也,名曰痘後痢,不可用前藥煎湯送下,宜分利,用木通、甘草、滑石、蒿子、炒香煎湯送下,如有紅者,可只將澤蘭搗計,蜜和送下。
《痘疹仁端録》卷十四。
訶黎勒皮3分,龍骨3分,木香3分,丁香3兩,肉豆蔻仁1兩,縮砂仁1兩,赤石脂半兩,白礬灰半兩(枯)。
氣瀉,脾胃氣虛弱,飲食減少。
上為末,粟米飲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侯。
《局方》卷三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
破故紙、肉豆蔻(面裹煨)各等分。
腎洩久不愈,脈沉細無力者。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潔古家珍》卷八。
肉豆蔻1兩,赤石脂1兩,鍾乳粉1兩,石斛1兩,乾薑1兩,附子1兩,椒1兩,當歸1兩,茯苓1兩,龍骨1兩,人參1兩,訶子皮2兩,桂2兩。
脾胃俱虛,寒溼氣勝,心腹絞痛,脅肋牽痛,手足厥,身冷,胃哽嘔吐,不思飲食,無力怠惰,嗜臥,滑洩頻數,米穀完出,久痢滑腸或變膿血,腹痛腸鳴,裡急後重。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二。
肉豆蔻1兩(去殼),木香1兩,丁香半兩,當歸半兩,京三稜1兩(炮,銼),神曲1兩(搗碎,微炒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麝香1分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安息香半兩,麥糵1兩(炒微黃)。
虛勞,心腹脹滿刺痛,食不消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食前以熱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肉豆蔻(面裹煨,去殼)2兩,硫黃(研細)2兩,乾薑(生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龍骨(研)2兩。
脾藏虛冷,洩痢不止,四逆不思飲食,心腹疼痛。
上為末,再同研勻,水煮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以艾湯或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肉豆蔻1分,檳榔1分,輕粉1分,黑牽牛1兩半(取頭末)。
水溼脹如鼓,不食者病可下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-20丸,食後,煎連翹湯送下,日3服。
《宣明論》卷八。
肉豆蔻(去殼)、木香、桂(去粗皮)、沉香(鎊)、益智子(去皮)、蓽澄茄、胡椒、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、附子(炮裂去皮臍)各等分。
膈氣痰結,不入飲食。
上為末,用木瓜1枚,切蓋去子,納硇砂1兩飛過者,飯上蒸熟,研如膏,後拌諸藥,如干,更火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、臨臥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。
肉豆蔻(去殼)5兩,附子(炮裂去皮臍)5枚。
脾藏久冷,滑洩不止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加至20丸。空心食前溫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肉豆蔻仁1兩,人參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炒)1兩,木香1兩半,檳榔(煨,銼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柴胡(去苗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煙盡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高良薑3分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黃)半兩。
久患腳氣,腹脹膝腫。
上為末,煉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日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