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黃5兩,桑白皮5兩,續斷3兩,紫菀3兩,青竹茹3兩,五味子3兩,桔梗3兩,甘草(炙)2兩,赤小豆半升。
骨蒸勞熱,傳屍瘦病,潮熱煩躁,咳嗽氣急,身體疼痛,口乾盜汗;兼治咳嗽唾膿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小麥50粒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,日3次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五。
川續斷1兩(酒浸),芎1兩,當歸1兩(去蘆,酒浸),橘紅1兩,半夏1兩(湯洗7次),乾薑(泡)1兩,桂心半兩(不見火),甘草(炙)半兩。
肝勞虛寒,脅痛脹滿,關節疼痛,攣縮煩悶,眼昏不食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姜5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濟生》卷三。
當歸1兩,生地黃1兩,續斷半兩,赤芍藥1分。
妊娠下血及尿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,蔥白煎湯調下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五。
續斷1兩,杜仲1兩(去粗皮,炙,銼),羌活1兩(去蘆頭),麻黃1兩(去根節,湯煮掠去沫,焙),芎1兩,牽牛1分(炒熟)。
傷寒熱毒氣攻腎,腰背疼痛,脊膂強急,頭痛,左手尺脈浮,微數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盞,煎至2沸,去滓,空心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四引《護命方》。
續斷1兩,黃耆(銼)1兩,人參1兩,牡蠣粉1兩,五味子(微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1分。
虛勞盜汗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麥門冬20粒,生薑3片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續斷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澤蘭葉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因傷折、風冷所傷,發為風腫疼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。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。
續斷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1兩,桑上寄生(銼)1兩,糯米1兩,阿膠(炒令燥)半兩,艾葉(炒)半兩,竹茹半兩。
妊娠胎動,腹痛腰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當歸1兩,生地黃1兩,續斷半兩,赤芍藥1錢。
妊娠下血及尿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蔥白煎湯調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四四。
續斷1兩,白芍藥1兩,黃耆1兩,人參1兩,川芎1兩,五味子半兩,陳皮3分,熟地黃1兩半,甘草3分。
風痺後,血氣未平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,腹少空時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五。
當歸3兩(生用),生地黃2兩,橘皮1兩,芍藥1兩,細辛(去苗)1兩。
偏枯少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2盞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七引《指南方》。
續斷、當歸、桔梗、阿膠(炙),桂心(炙)3兩,乾薑4兩,乾地黃4兩,芎4兩,蒲黃1升,甘草2兩(炙)。
下焦虛寒洩,或前便轉後見血,此為遠血,或痢下,或不痢,或因勞而發。
上切。
以水9升,煮8物,取3升5合,去滓,下阿膠,更烊膠取沸,下蒲黃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崔氏方》。
續斷2兩,杜仲2兩(去粗皮,銼,炒),桂2兩(去粗皮),防風2兩(去叉),牛膝2兩(酒浸,切,焙),細辛2兩(去苗葉),白茯苓2兩(去黑皮),人參2兩,當歸2兩(切,焙),白芍藥2兩,獨活3兩(去蘆頭),芎3兩,秦艽3兩(去苗土),生乾地黃3兩(焙),甘草(炙)3兩。
腎氣虛弱,臥冷溼地,風邪乘之,流入腰腳,冷痺疼痛。頭眩瘈瘲,搐掣欲作者,覺氣上衝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宜用蒴藋葉火燎厚安床上,及熱臥上,冷即易之,冬月取根搗用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續斷3兩。
產後血運,心腹硬,乍寒乍熱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2錢匕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續斷1兩(焙),桂1兩(去粗皮),防風1兩(去叉),大黃1兩(銼,炒),牡丹皮1兩,芎1兩,牛膝1兩(去苗,酒浸,焙),細辛1兩(去苗葉),秦艽1兩(去苗土),赤茯苓1兩(去黑皮),海桐皮1兩(去粗皮,銼),當歸1兩(切,焙),赤芍藥1兩,杜仲(去粗皮,銼,炒)2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。
腰痛強直,不得俯仰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