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白皮、地骨皮、黃芩、生乾地黃各等分。
匿鼻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食後服。
《袖珍方》卷四引《湯氏方》。
燈心1分,通草2分,澤瀉5分,瞿麥5分,琥珀5分,萹蓄7分,木通7分,車前子(炒)1錢,茯苓(去皮)2錢,豬苓(去皮)3錢。
邪熱在上焦氣分,渴而小便閉澀不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以水1盞半,煎至1盞,食遠稍熱服。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。
白芍藥5分,人參4分,升麻4分,柴胡4分,天門冬3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陳皮2分半,甘草2分(生),黃芩2分,黃柏2分,甘草(炙)2分。
肩膊痛無主持,不能舉動,多汗出,肌肉瘦,不能正臥,臥則痛甚。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以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八。
山茶花2兩,黃芩2兩,胡麻仁2兩,山梔子2兩,連翹1兩,薄荷3兩,荊芥1兩,芍藥1兩,防風1兩,葛花2兩,苦參2兩,甘草2兩。
肺風鼻紅。
上為末。
以茶清調服3錢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九。
當歸8分(酒洗),川芎8分,黃芩8分,貝母8分(去心),知母8分(蜜水炒),阿膠珠8分,蒲黃8分(炒),陳皮8分,白芍1錢(酒炒),生地黃1錢,天門冬1錢(去心),麥門冬1錢(去心),前胡1錢,薄荷6分,枳殼(麩炒)5分,藕節10片,甘草(炙)3分。
婦女虛勞發熱,咳嗽吐血。
上銼1劑。
以水1鍾半,煎至1鍾,食後徐徐溫服。先服此清熱止血,後服逍遙散加減調理。
《回春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