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氣丸

《慈航集》捲上: 正氣丸

配方組成

廣藿香30兩(微炒),紫蘇20兩(微炒),厚朴20兩(薑汁炒),枳殼20兩(面炒),小生地30兩(切片,冷開水泡,打爛),木通15兩,赤芍20兩(炒),玄參20兩(微炒),生甘草5兩(研),陳皮15兩,制半夏20兩(薑汁炒),赤苓20兩(炒),草蔻仁30兩(研,炒),麥芽30兩(炒),山楂30兩(炒焦),神曲30兩(炒),獨活15兩(酒炒),山梔仁20兩(炒黑),萊菔子30兩(炒),制軍15兩(酒炒)。

功效主治

夏秋感受寒暑,傷風頭痛,惡寒發燒,遍身骨節疼痛,霍亂吐瀉,瘟疫瘧痢,時毒斑疹,及四時不正之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顆重4錢。

使用方法

照後症用湯頭化服,大人1丸,小兒半丸。凡感冒傷風,惡寒頭痛,遍身骨節痛,用煨老薑2錢,煎湯化下1丸,蓋暖出汗即愈;凡霍亂吐瀉,用煨姜2錢,灶心土3錢,煎湯化下1丸;凡瘧疾,用煨姜3錢,大棗3枚,煎湯化下1丸,在瘧未來之前早1時服;凡紅痢,用金銀花3錢,川連3分,煎湯化下1丸,腹痛加廣木香1錢5分,同前煎服;凡白痢,用煨姜3錢,紅砂糖3錢,煎湯化下1丸;凡瘟疫,用新汲井涼水化下1丸;凡斑疹,用生石膏5錢、生甘草8分,炒升麻8分,煎湯化下1丸;凡孕婦,用砂仁1錢5分、炒黃芩5分,煎湯化下1丸;凡產後,用當歸8錢,川芎1錢5分,煎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航集》捲上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: 正氣丸

配方組成

楝實(麩炒)1兩,蒼朮(米泔浸1宿,炒)1兩,茴香子(炒)1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1兩,石菖蒲半兩,知母(焙)半兩,附子1枚(大者,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下元虛冷,少腹疼脹,小便滑數;婦人血海虛冷,經候不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食前溫酒送下;婦人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。
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九: 正氣丸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1錢,厚朴(生薑制)1錢,陳皮1錢,半夏曲(炙)1錢,白朮1錢,白茯苓1錢,甘草(炙)2錢,乾薑1錢,三稜(炮)2錢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小兒食傷,症氣逆不升降,嘔吐不已,胸膈留停積滯不化;或一向只作乾嘔,噦聲頻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指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生薑、棗子湯化開與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九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三: 正氣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6兩,桂4兩,附子2兩,乾薑2兩,厚朴2兩,蓽茇2兩,蓽澄茄2兩,細辛1兩,川椒1兩,當歸1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弱,中暴傷風冷,胸膈痞悶,嘔吐清痰,脅肋膨脹,氣逆不通,啘噫吞酸,不思飲食,霍亂吐利,心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熱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三。

《雞峰》卷十二: 正氣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2兩,良姜2兩(清油炒黃),甘草1兩,鹽2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冷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細末,水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50丸,空心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