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根白皮1兩(生,銼),白前1兩半,木通1兩(銼),旋覆花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樸消3分,麥門冬1兩(去心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傷寒,肺熱咳嗽,涕唾稠粘,背膊拘急,口乾頭痛,大小便秘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桑根白皮6兩,生薑屑6兩,柏葉4兩,雞蘇4兩,小薊根5兩,乾地黃7兩,青竹茹1升(新者),地菘3兩。
積熱勞累吐血,但覺心中悁悁,背上煩熱,餘無他候。
上藥搗散。
每服1方寸匕,漸加至2-3匕,煮桑白皮飲和服;以竹瀝下亦得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九引《許仁則方》
桑根白皮1兩(銼),赤茯苓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旋覆花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大腹皮1兩(銼),前胡1兩(去蘆頭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傷寒,痰唾無恆,上氣喘急,胸中滿悶,坐臥不安,面目微腫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用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桑根白皮1兩(銼),大腹皮半兩(銼),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3兩(銼碎,微炒),川芒消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5-6日,大便不通,氣喘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桑白皮3分(銼),大腹皮1兩(銼),木通3分(銼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紫蘇莖葉3分。
傷寒後,腳氣衝心,神識悶亂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桑根白皮1兩(銼),木通3分(銼),天門冬1兩(去心),款冬花1兩,紫蘇莖葉1兩,皂角根皮1兩(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咳嗽,氣喘息促,不得睡臥。
上為末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桑根白皮3分(銼),赤茯苓3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紫菀3分(去苗土),澤漆3分,柴胡1兩(去苗),大腹皮3分(銼)。
骨蒸勞熱,喘急咳嗽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桑根白皮半兩(銼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木通3分(銼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檳榔3分,旋覆花半兩,款冬花半兩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肺痿。咳嗽,涕唾稠粘,胸膈壅滯,咽喉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桑根白皮1兩(銼),半夏半兩(湯浸7次,去滑),赤茯苓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大腹皮3分(銼),白朮半兩,木香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川大黃1兩(微炙,銼碎)。
肺臟痰毒停滯,心胸滿悶,肩背煩疼,不欲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八。
柔根白皮(銼)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紫菀(去苗土)半兩,木香1分,人參1分。
肺勞咳嗽,胸滿短氣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用豬胰子1具,劈開。滲藥在內,用麻纏定,水2盞,同煮令水盡為度,去麻縷,細嚼,食後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桑白皮1兩(銼),赤茯苓2兩,漢防己半兩,木香半兩,紫蘇子3分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木通3分(銼),大腹皮半兩(銼),檳榔3分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婦人腳氣盛發,兩腳浮腫,小便壅澀,腹脅脹滿,氣急,坐臥不得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桑根白皮1兩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商陸半兩,澤瀉3分,冬葵根1兩,赤茯苓1兩,木通1兩(銼)。
妊娠四肢腫滿,小便不利,時時喘促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。食前溫服,以利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桑白皮1兩,玄參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川升麻1兩,杏仁(去皮尖,炒)1兩,旋覆花(去枝梗)1兩,黃芩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赤芍藥1兩,甘草(炙)1兩,甘菊花(去枝梗)1兩,甜葶藶(炒)1兩。
肺氣壅塞,毒熱上攻睛目,白睛腫脹,日夜疼痛,心胸煩悶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六引《聖惠》
桑根白皮1兩(銼細,炒),甘草半兩(炙黃色),大黃半兩(銼,炒)。
肺熱久嗽不愈,涕唾多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水1中盞,入蔥白2寸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鮮桑根白皮1斤。
咳嗽甚者,或有吐血。
上用米泔水浸3宿,颳去黃皮,銼細,入糯米4兩,焙乾,一處為末。
每服2錢,米飲調下。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十三引《經驗》方》,名見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七。
桑根白皮(銼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防己1分,紫蘇葉1分,檳榔(面裹炮)1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肺熱膈消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沸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桑根白皮3分(銼),子芩1兩,瞿麥半兩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葵子1兩,牽牛子1兩(微炒)。
卒然小便淋澀不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煎生薑燈心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桑根白皮1兩(銼),澤瀉半兩,漢防己半兩,木香半兩,檳榔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芍藥半兩,桂心半兩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紫蘇莖葉1兩,木通3分(銼),赤茯苓1兩。
溼腳氣。腫滿喘急,大便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二。
桑白皮(炒)、桔梗、川芎、防風、薄荷、黃芩、前胡、柴胡、紫蘇、赤茯苓、枳殼、甘草各等分。
上焦熱壅,血腥煩悶,咳嗽連聲,氣不得透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7錢,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7分,食遠溫服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四引《醫林》。
桑白皮1兩(銼),檳榔1兩半,木香半兩,牽牛子2兩(微炒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),川大黃1兩(銼碎,炒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)。
腳氣。心腹脹滿,壅悶喘急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暖生薑童便調下,不拘時候。以利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五。
桑白皮3分,枳殼、木通、牛地黃、子芩、白芍、甘草。
心胸積氣作痺,引兩脅痛,昏悶不收,音聲不清,虛熱上壅,作鼻衄者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重水盞半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九。
桑根白皮半兩(炒),射干半兩,赤茯苓半兩,黃芩半兩,木通(銼)半兩,澤瀉半兩,澤漆半兩,漢防己半兩。
小兒水氣,遍身腫滿,喘促,小便不利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煮赤小豆湯調下,日3-4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。
桑白皮4兩,蜜佗僧2兩,烏賊骨5錢,煅龍骨5錢,枯礬5錢,炒黃丹2錢半。
金瘡血出不止。
上研為散。
外敷傷處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三十。
桑皮2兩,木通2兩,大黃(炒)2兩,升麻1兩半,炙草1兩,石膏3兩,葛根3兩。
鼻幹無涕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水煎服。外以冰片、馬牙消、瓜蒂等分為末,吹鼻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二。
桑根白皮半兩,酸石榴皮半兩,蕪荑半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生薑1分,檳榔(末)2錢。
諸蟲心痛,每發,連臍腹刺痛,多吐涎沫。
上細銼。
以水2大盞,煎至1盞,去滓,下檳榔末,攪令勻,分3次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桑根白皮1兩(銼),大腹皮1兩(銼),陳皮1兩(湯浸,去白瓤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桂心5分,赤茯苓1兩(去粗皮),木通1兩(銼),紫蘇子2兩(微炒)。
上氣。心胸滿,不下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匕,水3盞,生薑1分(拍破),同煎至1盞。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桑根白皮1兩(銼),赤茯苓1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澤瀉3分,紫菀3分(去苗土),柴胡1兩(去苗),大腹皮3分(銼)。
虛勞肺壅,心胸不利,每唾稠粘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