枇杷葉散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分(拭去毛,炙微黃),川升麻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茅根1兩(銼),竹茹3分,貝母半兩(煨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壯熱,咳嗽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大棗1個(擘),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六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前胡1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檳榔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2分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反胃嘔噦不止,胸膈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半兩(去毛,微炙),麥門冬3分(去心),厚朴半兩(去皴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幹葛根3分(銼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),人參3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傷寒,嘔噦不止,虛煩渴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前胡1兩(去蘆頭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人參3分(去蘆頭),大腹皮半兩(銼),桂心半兩,白茯苓1兩,白朮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檳榔1兩,赤茯苓1兩,高良薑半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細辛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嘔吐,心胸滿悶,痰滯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人參3分(去蘆頭),桂心3分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訶梨勒皮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銼),赤茯苓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痰氣逆,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不居集》上集卷十五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、苡仁、麥冬、橘紅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勞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居集》上集卷十五。

《增補內經拾遺》卷四引《集驗方》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去筋膜絲及毛衣)1兩,山梔子5錢。

功效主治

肺風並糟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或3錢,食後好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增補內經拾遺》卷四引《集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芩半兩,梔子仁半兩,石膏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頭痛壯熱,食即嘔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三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3分(拭去毛,炙微黃),前胡1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草豆蔻1兩(去皮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脾胃氣虛,食不消化,食即欲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房色49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桔梗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
功效主治

氣膈吐涎痰,食不消化,心腹痞滿雷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,發即煩悶不安,兼吐痰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一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半兩,半夏半兩,麥門冬半兩,人參半兩,甘草半兩,訶子目1兩,藿香1兩,枳殼3分,陳皮3分(一方無大棗、訶子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心膈氣滯,嘔吐,不下飲食,神虛煩,四肢少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炙,去毛)1錢,丁香1錢,白茅根1分,人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胃氣虛冷,噦逆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或1錢匕,煎馬齒莧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藿香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訶梨勒1兩(煨,用皮)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心膈氣滯,嘔逆不下飲食,心神虛煩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養老奉親》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炙去毛)1兩,人參1兩,茯苓1兩,白朮1兩,羌活1兩,黃耆1兩,甘草(炙)半兩,半夏(湯洗去滑,切破,焙乾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脾肺客熱,上焦滯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、薄荷,煎至7分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養老奉親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紅蘭花1兩,桂心半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1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蘆根3分(銼),白朮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氣壅滯,心煩嘔逆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八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去毛,陰乾)1兩,山梔子半兩,百部2錢半,檳榔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鼻疳赤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兒小者2錢,更小1錢,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八。

《局方》卷二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去毛,炙)半兩,陳皮(湯浸,去瓤,焙)半兩,丁香半兩,厚朴(去皮,塗薑汁炙)4兩,白茅根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幹木瓜1兩,甘草(炙)1兩,香薷3分。

功效主治

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傷冷,飲食不化,胸膈痞悶,嘔噦噁心,頭目昏眩,口乾煩渴,肢體睏倦,全不思食,或陰陽不和,致成霍亂,吐利轉筋,煩躁引飲。暑毒攻心,嘔吐鮮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;溫水調下亦得。如煩躁,用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小兒3歲以下,可服半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3分(拭去毛,炙微黃),麥門冬3分(去心),葛根3分(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赤茯苓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乾嘔,煩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木通半兩(銼)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麻仁半兩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),犀角屑半兩,赤茯苓3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壅痰滯,嘔噦,見食即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前胡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青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,大腹皮半兩(銼),白朮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痰逆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3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前胡2兩半(去蘆頭),赤茯苓2兩,桂心3分,犀角屑1兩,檳榔1兩,桑根白皮3分(銼),赤芍藥1兩半,蘆根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往來寒熱,胸脅氣滿,乾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1分(拭去毛,微炙黃),母丁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乳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如吐者,乳頭上塗1字,令兒咂便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白朮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半兩,大腹皮1兩(銼),半夏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已解,猶有風冷,痰滯胸膈,噎塞食飲,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拭去毛,炙令黃)1分,葛根(銼)1分,胡黃連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玄參1分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氣壅煩熱,渴不止,少欲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入蜜半兩,更煎1-2沸,放溫,時時與兒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三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半兩,枇杷葉(去毛,以棗汁炙令黃)半兩,白朮半兩,陳皮半兩,前胡半兩,藿香葉半兩,白茯苓半兩,桔梗1分,甘草1分,白豆蔻半兩,半夏曲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食飲易傷,腹脅痞滿,口乾多渴,常欲飲冷,四肢倦怠,大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三。

《本事》卷四引龐老方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去毛)1錢,人參(去蘆)1錢,茯苓(去皮)半兩,茅根2分,半夏3分(湯浸7次)。

功效主治

翻胃嘔吐,霍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慢火煎至7分,去滓,入檳榔末半錢,和勻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四引龐老方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丁香3錢,乾薑3錢,半夏(湯浸,洗)3錢,沉香3錢,枇杷葉(薑汁塗,炙)3錢,肉豆蔻3錢(麵包煨),甘草5錢半(炙),白豆蔻仁(炒)6錢,陳皮6錢,縮砂仁(炒)6錢,茯神(去木)1兩,白朮1兩,檳榔2錢半(煨),青皮4錢半,木香4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棗子1個,煎至7分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去毛)、陳皮(去白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虛,嘔逆吐食。五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粉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1日3次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擘碎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七引鮑氏方: 枇杷葉散

配方組成

枇杷葉(去毛)3錢,生薑3錢,罌粟殼(去瓤蒂)3錢。

功效主治

伏暑暴瀉。暑天有初感便瀉,或赤或白,小便不利,煩躁而嘔,用五苓散、六和湯未止;兼治暑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2大盞,蜜1合,粟米百餘粒,酒半合,同煎至1盞以下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七引鮑氏方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