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香1兩,檳榔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桂(去粗皮)3分,麻子仁1兩,姜屑1分,訶黎勒(煨,去核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山茱萸3分,牛膝(酒浸,切,焙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萆薢(微炒)3分,芎3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羚羊角(研)3分,前胡(去蘆頭)3分,牽牛子(炒,搗取粉)3分。
腳氣衝心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至20丸,空心酒送下。取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木香半兩,檳榔(銼)2分,桂(去粗皮)2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分,萆薢2分,芍藥2分,郁李仁(去皮,別研如膏)2分。
腰痛沉重,腹肚脹,不能轉動。
上為末,用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溫酒送下。微利為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。
木香1兩,肉豆蔻(去殼)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,乾薑(炮裂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郁李仁(去皮尖,炒,別研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熟艾(炒)2兩,鱉甲(醋浸,炙,去裙襴)2兩,陳曲(炒)2兩,柴胡(去苗)2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)3兩,鍾乳(煉成粉者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冷勞便利不調,腹脹嘔逆,羸困少力。
上藥搗羅13味為末,入郁李仁相和研勻,用豬肝1具,去脂膜細切,以頭醋3升,同熬令醋盡,爛研入藥末,相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;米飲下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。
木香1兩,沒藥(研)1兩,附子(去皮臍,生用)1兩,烏藥(銼)1兩,蒺藜子(炒)1兩,天南星(湯浸7度,焙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硇砂(研)1分,木瓜1枚(去頭蒂核,作甕子)。
風毒腳氣攻手腳,緩弱沉重。
先將硇砂研細,入木瓜內,溼紙5-7重裹,煨熟爛研成膏,次將餘8味搗羅為末,以木瓜膏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冷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木香1兩,陳橘皮(去白,炒)1兩,萊菔子(炒)1兩,青橘皮(去白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牽牛子(炒)2兩。
陰疝,急脹疼痛,卵腫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木香(為末)半兩,丁香(為末)半兩,巴豆(去皮心膜,研出油)半兩,硇砂(研)半兩,大棗(去皮核)30枚,烏梅(去核,為末)30枚。
積聚凝滯,臟腑刺痛,飲食減少。
上6味,先將水拌白麵,作一薄餅,以棗肉鋪餅上,次以前4味藥末和勻,覆上鋪棗肉,作饅頭,裹就,用炭火四圍炙烤,候面焦黑,約藥透取出,地面上出火毒,候冷打破,去焦面不用,將藥與烏梅末同搗,稀麵糊丸如黃米大。
每服2丸3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;或隨所傷物湯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木香2兩,蓽澄茄4兩,牽牛子204兩(炒香,別搗,取末12兩),檳榔4兩(酸粟米飯裹,溼紙包,灰火中煨,令紙焦,去飯),補骨脂(炒香)4兩。
三焦病腹脹氣滿,小便不利;產後胸膈噎塞,心下痞堅;小兒胸膈痞塞,心腹脹滿。
上藥先搗羅4味為末,入牽牛末令勻,清水和令得所,為丸如綠豆大。
妊婦不可服。
每服20丸,茶湯或熟水送下,食後服;若酒食過傷,可服5-7丸;小兒1歲,可服1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木香1兩,石南2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,別為末)2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,別為末)2兩,菖蒲2兩,茴香子(炒)2兩,楝實(炒)2兩。
小腸受寒氣,控睪牽痛。
上藥除蓯蓉、牛膝2味別作末外,搗羅為末,以酒2升,熬蓯蓉、牛膝成膏,和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以紙裹蔥白1寸煨熟,細嚼,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木香1兩,檳榔(生銼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大黃(溼紙裹煨)2兩,牽牛子(用半斤取末)4兩。
大腸秘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以生薑、紫蘇湯送下。漸加至3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木香1兩,檳榔(銼)3分,芎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人參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牽牛子(炒令香)1兩半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。
石癰結聚,腫硬熱痛,臟腑秘澀;發背,一切惡瘡及乳癰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貯以瓷盒。
每服30丸,空心粥飲送下。通利為度。如未利,加至4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木香1兩,白芷1兩,幹蠍(去土,炒)1兩,阿魏1兩,當歸(炙)半兩,漏蘆(去蘆頭)2兩。
腸風,不問年深日近。
上藥各別搗,以童便1升,煎阿魏30沸,後下木香,又煎30沸,後又下幹蠍、當歸,再煎如餳,入白芷、漏蘆末,再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至1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木香1兩,莎草根(炒去毛)1兩,蓬莪術(炮製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甘松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妊娠腹滿,不思飲食,嘔逆不止。
上為末,水浸炊餅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溼紙裹煨生薑1塊,如皂子大,與藥同嚼,食前溫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木香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硇砂(飛研)1兩。
寒疝繞臍痛,結硬不消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木香1兩,肉豆蔻(去皮)1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1兩,檳榔(煨,銼)1兩。
通身洪腫。
上為細末,用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漸加至3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木香1錢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錢,蓬莪術2錢。
水腫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,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九。
木香1兩,丁香1兩,縮砂仁1兩,肉豆蔻(去殼)1兩,訶黎勒皮半兩,藿香葉半兩,赤石脂半兩。
氣瀉不止。
上為末,用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木香3分,烏頭(生,去皮臍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烏梅肉(炒幹)半兩。
鶩溏,所下瘀黑。
上為末,用粟米1合,醋1升半,慢火煎調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至15丸,食前米飲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木香1兩,硇砂(研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礞石(研)3分,大黃(煨,銼)半兩,陳曲(不蚛者,炒)半兩,麥櫱(炒)半兩,墨(研)半兩,白麵半兩,大戟(炒)1分,乾漆(炒煙出)1分,膩粉1分,豉少許,巴豆仁1兩1分(不出油,研)。
遠年癥塊積聚。
上為末,以臘月雪水,同搗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丸,空心用幹柿爛嚼裹藥,隨所傷物煎湯送下。不得吐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木香1兩,訶黎勒(炮,去核)2兩。
氣痢久不止。
上為末,用粥飲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漿水送下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木香1錢,草烏頭(生,去皮臍)半兩,肉豆蔻1枚(大者,去殼),胡粉半兩(研),巴豆大者7枚(去皮心膜,出油盡,研)。
水瀉不止。
上為細末,合研勻,糯米軟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3丸,小兒1丸,並用冷萊菔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木香3兩,訶黎勒(炮,用皮)3兩,人參3兩,檳榔(銼)3兩,大黃(銼,炒)3兩,郁李仁(生研仁)3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芍藥2兩,消石(碎)2兩,紫蘇子(微炒)2兩,乾薑(炮)2兩。
五種積聚成塊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至4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通利則減丸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木香1兩,蜀椒(去閉口及目,炒令汗出)1兩,乾薑(炮裂)1兩。
痃氣胃冷,不入飲食。
上為末,熔蠟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木香半兩,硇砂(研)半兩,附子(去皮臍,生用)1分,高良薑1分,胡椒1分,硫黃(研)半分,巴豆28粒(去皮心膜,出油,研)。
寒冷癖積,虛中積滯,及下痢,心腹疼痛。
上為末,再同研勻,用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臨臥煎幹柿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赤芍藥半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訶黎勒1兩(煨用皮),桂心半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炮)。
心腹痛脹滿,食不消化,四肢不和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木香1兩,甘草1兩,白朮1兩,陳橘皮(湯洗,去白焙)1兩,天南星半兩,半夏(生薑汁浸1宿,炒)半兩,白芷半兩,乾薑1分(炮)。
妊娠痰飲,咳嗽嘔逆,不思飲食。
上為末,同粟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煎生薑、棗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木香半兩,吳茱萸(陳者,淘7遍,炒幹)半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半兩,巴豆(去皮,90粒研如膏,用紙裹,壓出油,研),硇砂(用沸湯化於瓷碗中,用慢火熬,水盡收霜,再研)1分。
積年癥塊,血氣凝滯。
上藥除研外,搗羅為末,入巴豆、硇砂研令勻,於煻火中煨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至5丸,溫酒送下,食後服。溏利勿怪,老小減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木香3錢,檳榔2錢半,枳實1兩,枳殼半兩,蘿蔔子1兩,黑牽牛1兩,白豆蔻1兩,檀香半兩,甘草1兩。
諸腫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40丸,用淡薑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木香半兩,肉豆蔻仁半兩,縮砂仁半兩,赤石脂半兩。
諸氣痢不止。
上為末,以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木香2兩,羌活2兩,芎2兩,郁李仁4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桂心2兩,檳榔2兩,川大黃4兩(銼碎,微炒)。
一切風氣,及臟腑壅滯,宿食不消,心腹脹滿,熱毒風,心肺壅滯,胸膈煩悶,大小便難;風熱,大腸秘澀不通,心煩腹滿,體熱引飲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欲得快利,加至40丸。此藥稍溫必不虛,入夜臨臥時服亦得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五引《聖惠》。
木香1兩,桂心半兩,檳榔1兩,訶黎勒皮1兩,桃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,研入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熱病得汗後,心腹脹滿疼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眼20丸,以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木香半兩,大黃(紙裹煨)半兩,檳榔(銼)1兩,芎1兩,郁李仁(湯浸去皮,焙,研)1兩。
留飲,宿食不消。
上為末,入郁李仁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至15丸,食後、臨臥溫生薑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六。
黃連(淨)3錢,木香2錢,紫厚朴(制)2錢,縮砂仁2錢,夜明砂(隔紙炒)2錢,訶子肉(炒)1錢。
疳痢。
上為末,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15丸,幹艾葉、生薑煎湯,食前溫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。
木香(不見火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高良薑(炒)3分,縮砂仁3分,厚朴(去粗皮,姜制,炙)3分,赤石脂半兩,陳皮(去白)半兩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半兩,白朮半兩(炒),胡椒1分,吳茱萸(湯泡7次,炒)1分,檳榔1枚,肉豆蔻4兩(面裹煨)。
臟腑冷溼之氣,留於脾經,注下不已,經年未效,米穀不化,飲食無味,肌肉瘦瘁,心多嗔恚。
上為細末,用獖豬肝4兩,陳米泔水煮,加鹽1錢,蔥白3莖,生薑20片,同煮肝熟,研成膏子,搜前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至100丸,飲送下,不拘時候,1日3次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木香1分,草豆蔻(去皮)1分,檳榔(銼)1分,青橘皮(去白1分,焙)1分,陳橘皮(去白,焙)1分,肉豆蔻(去殼)1顆,京三稜(炮,銼)1兩。
小兒脾胃虛寒,噦逆不止。小兒洩瀉不止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溫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木香1兩,升麻1兩,白朮1兩,芍藥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,銼)3兩,大黃(細銼,微炒)3兩,檳榔(細銼)2兩。
腳氣風經五臟,夜臥不安,心中驚悸,志意不定,小便頻數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日午再服。漸加至15丸。以微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木香1兩,苦楝子1兩,蓬莪術1兩,茴香子1兩,桂心1兩。
肓腸氣,小腸連陰疼痛。
上為末,用生漆和,先以生油塗手為丸,如梧桐子大,陰乾。
每服10丸,以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○。
木香1兩,犀角(鎊屑)3分,生乾地黃(焙)3分,萎蕤3分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半兩,沉香(銼)3分,白朮3分,石膏(研碎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(銼)3分,知母(焙)3分,柴胡(去苗)1兩,肉蓯蓉(酒浸,去皺皮,焙)1兩,檳榔(銼)半兩,茴香子(炒)半兩,人參(銼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傷寒後未平復合陰陽,毒氣感動身體,熱氣衝胸,頭重不能舉,四肢拘急,小腹(疒丂)痛,或筋脈舒緩,氣力疲乏,眠臥著床,不能搖動,甚者手足拳,即死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山茱萸(不去核)1兩,蓮花芯1兩,白茯苓2兩,木香2兩,破故紙5兩,菟絲子(酒浸3日,焙乾)5兩,胡桃肉半斤(微去油,研爛)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心溫酒送下,1日1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一。
木香半兩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龍骨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產後心腹氣痛,洩痢不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木香1兩,海蛤1兩(細研),肉桂半兩(去皺皮),檳榔1兩,訶黎勒皮1兩,漢防己1兩,桑根白皮1兩半(銼),旋覆花半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。
氣水腫滿,上氣喘息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煎大腹皮湯送下,日4-5次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木香1兩,檳榔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大麻仁1兩,牛膝1兩(去苗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訶黎勒皮1兩,桂心3分,紫蘇子3分,萆薢3分(銼),羚羊角屑3分,獨活3分,前胡3分(去蘆頭),防風3分(去蘆頭),赤芍藥3分。
溼腳氣,頻發,攻心腹壅悶,腳膝腫滿疼痛,不任行李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木香1兩,桂心1兩,川升麻1兩,白朮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知母半兩,檳榔1兩,川樸消1兩。
食毒傷寒,心腹脹滿,頭面遍身俱黃,或時憎寒壯熱,吐逆,不下飲食,大便秘澀,小便如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木香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檳榔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訶黎勒皮1兩,草豆蔻1兩(去皮),桂心1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。
傷寒後,脾胃冷氣,攻心腹痛,四肢不和,食不消化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木香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巴豆1分(去皮心膜,紙裹壓去油),檳榔半兩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桂心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心背徹痛,發歇不定。
上為末,入麝香、巴豆令勻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木香(炮)半兩,莎草根(炒)1兩,京三稜(煨,銼)1兩,白朮1兩,沉香(銼)半兩,硇砂(別研)半兩,好茶末半兩,益智子(去皮,炒)半兩,桂(去粗皮)1分,丁香(炒)1分,烏梅肉(炒)1兩,巴豆2-7粒(去皮,研,出油),肉豆蔻(去殼)3枚。
膈氣痞悶,痰飲噁心,嘔逆,不下飲食。
上藥除巴豆外,搗羅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至5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。
木香2錢匕,京三稜(京三稜能落胎,不可用,用前胡5錢)3錢匕,人參(去蘆)3錢匕,白茯苓(去皮)3錢匕。
婦人有孕傷飲食。妊娠脾胃虛弱,飲食不消,肚腹膨脹,或嘔吐洩瀉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丸,熟水送下。
《本事》卷十。
木香半兩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檳榔半兩,巴豆30枚(麩炒,去皮心,紙裹,壓去油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,硃砂3分(細研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脾虛不能化谷,宿食留滯,致成癥癖。
上為末,入巴豆、硃砂更研令勻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空心以生薑棗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木香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檳榔(銼)1兩,白朮1兩,乾薑(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訶黎勒(炮,去核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郁李仁(微炒,去皮)1兩,甘草(炙)3分,吳茱萸(湯洗3遍,炒幹)半兩。
傷寒後脾胃虛冷,胸膈氣滯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木香半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,人參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桂(去粗皮)1兩,檳榔(銼)1兩,阿魏(用酒研如泥,入面少許拌和作餅子,炙令黃熟)1分,丁香1分。
傷寒後脾胃虛冷,上攻氣喘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木香1兩,檳榔1兩,訶黎勒皮半兩,丁香半兩,桂心1兩,牽牛子2兩(微炒),麝香半兩(細研),大腹皮半兩(銼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一切氣,及宿食不消,心腹脹痛,大腸不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溫漿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木香半兩,附子半兩(生用,去皮臍),巴豆半分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,蟾酥半分(研入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硃砂1分(細研),人參1分(去蘆頭)。
小兒疳痢,腹脹(疒丂)痛。
上為末,研醋煮麵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每服2丸,以粥飲送下,1日2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木香、白茯苓(等分)。
小兒兼大人吐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生薑米飲送下;小兒量大小化下3-5丸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莊氏家傳》。
木香(炮)1分,肉豆蔻(炮)1分,牽牛半兩(半生半炒)。
小兒泔渴不止,腹急,亦理尋常腹脹。
上為末,糊丸如小豆大。
3歲30丸,米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二。
木香半兩,川烏(生,去皮尖)1兩。
冷氣下瀉。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陳皮醋湯送下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木香半兩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肉豆蔻1分(去殼),麝香1分。
虛勞,脾胃氣冷,不思飲食,或氣滿刺痛。
上為末,煮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,食前以暖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木香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赤石脂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縮砂1兩(去皮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高良薑3分(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草豆蔻3分(去皮),白朮1兩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脾臟虛冷,大腸洩痢,腹痛,水谷不化,面色青黃,少思飲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生冷油膩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熱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官桂半兩,乾薑半兩,木香1分,大黃半兩,蓬莪術半兩,蕪花(醋伴溼,炒幹)半兩,枳殼(去瓤)半兩,陳皮半兩,半夏2兩,牽牛半斤(取末4兩),茴香1兩(炒),巴豆4個。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20-30丸,溫水送下。
《宣明論》卷七。
丁香3錢,肉豆蔻3枚(面裹,煨香),五靈脂1錢,木香1錢半,巴豆2枚(漿水煮去皮膜,出油,取霜)。
小兒宿滯不消,心下堅滿,腹脅脹痛,下痢少食。
上為細末,次入巴豆霜研勻,煮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、臨臥陳橘皮湯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
木香(不見火)1分,人參(去蘆)1分,白茯苓(去皮)1分,青皮(去瓤)1分,陳皮(去白)1分,肉豆蔻(面裹煨)1分,京三稜1兩(炮)。
小兒疳氣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10丸,薑湯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青皮1分,木香1分,黃連1分,橘紅1分,胡椒1錢半。
虛腫;停積痢滯。
上為末,加巴豆肉(不用去油)1錢,麵糊為丸,如胡椒大。
每服3-4丸,薑湯送下。大便利,腫自消,未利再服。
方出《直指》卷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木香3錢,皂礬5分,百藥煎5分,蒸餅8個(去皮,捻碎),平胃散4兩,紅棗肉4兩,針砂1兩(醋炒)。
諸般黃疸,婦人血氣不和,男子諸積。
上為末,用好醋和,蒸餅、紅棗肉入前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生薑湯送下,1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五。
人參1兩,木香1兩,茯苓(去皮,水煮如面者研)1兩,沒藥1兩,青橘皮1兩,菴(艹閭)子1兩,檳榔5個,白豆蔻仁5個,水銀4兩(水煮1伏時,同棗肉研星盡),當歸8兩,金牙石半兩,麒麟竭半兩,薄荷半兩,荊芥穗半兩,犬膽14個,不蚛皂角1挺。
血氣及一切積聚敗血為病。
上為細末,分一半,別入燈上燎者,巴豆21個,杏仁21個,同用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;一半藥末只煉蜜為劑,杵一千下,吃時旋丸小豆大。
每服5-7丸,看病大小用之,湯使臨時。
《雞峰》卷十。
木香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桃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檳榔1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。
胸脅氣妨悶,胃中壅滯,大便難,腹中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木香2分,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朮1兩半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麥櫱1兩(炒黃熟),檳榔1兩。
時氣後,脾胃虛冷,宿食不消。
上為散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姜、棗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木香2錢,肉豆蔻2錢,砂仁(炒)2錢,麝香1錢,續隨子(去油)3錢,幹蟾3枚(燒存性)。
冷疳,洩瀉少食。
上為末,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至15丸,薄荷湯送下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木香5錢,檳榔5錢。
風寒身腫。惡寒身熱,身首皆腫。
上為末,水為丸。硃砂5分為衣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木香3錢,青皮(去瓤)6錢,砂仁24個,巴豆21個(針穿燈上,燒存性),杏仁14個(去皮尖),烏梅24個(去核),黃蠟。
赤白痢。
上為末,巴豆、杏仁另研、和勻,熔蠟為劑,臨用旋丸麻子大。
忌腥、冷、油膩。
每服10丸至25丸,紅痢,甘草湯送下;白痢,乾薑湯送下;赤白痢,甘草乾薑湯送下。
《便覽》卷二。
木香2錢,白朮(炒)、人參、白茯苓各等分。
妊娠脾胃虛弱,飲食不消,肚腹膨脹,或嘔吐洩瀉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-40丸,熟水送下。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十五。
木香3錢,豆豉1兩(洗淨),巴豆49粒(去殼,針穿燈上燒存性,另研)。
痢疾。
上為末,豆豉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紅痢,甘草湯送下;白痢,乾薑湯送下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六。
木香1兩,人參1兩,白朮2兩(炒),三稜1兩(醋炒)。
孕婦飲食不消,脈軟澀者。
上為末,曲糊為丸,
每服3錢,熟砂仁湯送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木香半兩,幹蠍(去土炒)1分,阿魏(醋化,面調作餅,炙)1分,茴香子(炒)半兩,天麻(酒浸,切,焙)半兩,海蛤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葫蘆巴(炒)半兩,銀礦(銼末,細研)半兩。
下元虛冷,臍腹撮痛,及膀胱小腸氣疼。
上為末,粟米飯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,食前用炒生薑、鹽、酒化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木香2錢,蓬莪術2錢,縮砂仁2錢,青皮2錢,硃砂(研細)2錢。
癖疾,無熱渴者。
上為細末和勻,飛白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2-3丸,乳傷,乳飲送下;食傷,以所傷物熬湯送下。並以紅花膏外貼之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五。
木香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茴香子(慢火炒過)1兩,蓮實肉(麩炒香)1兩,蛇床子(炒黃)1分。
上為細末,糯米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木香1兩,訶黎勒(煨,去核)1兩。
小兒冷痢白膿,臍下絞刺痛。
上為末,以粳米飯和為丸,如麻子大。
12歲兒3丸,5歲兒5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木香1分,白檳榔(銼)3分,大黃(蒸,焙,銼)3分,枳實(麩炒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分,乾薑(炮)半分,樸消1兩。
小兒氣癖,上下左右,移動不常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子大。
每服3丸至5丸,空腹溫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木香1兩,茯神(去木)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京三稜(煨,銼)1兩,知母(焙)1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3分,大黃(銼,炒)1分,生薑(切,焙)1分,檳榔(煨,銼)1分,桂(去粗皮)1分。
小兒癖氣,手腳心熱,面色黃,不下食,日漸羸瘦,往往復臥,久不治變成惡病,入夏即瀉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100-200日兒,每服1丸;2-3歲兒,2丸至3丸,並空腹、日晚米飲送下。微利下惡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木香末1分,黑犬膽1分。
小兒吐逆。
上藥以膽汁和木香末為丸,如大豆大。
每服2歲以下,粥飲化1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木香1兩(炮),牽牛子2兩(微炒,別搗羅為末,入),防己1兩半,陳橘皮(去白,炒)1兩半,檳榔(銼)1兩,訶黎勒(炮,去核)1兩,羚羊角(鎊)1兩。
產後因腫滿,小腹急脹,大小便不通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煎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。
木香1錢,沉香1錢,青皮(去白)1錢,肉豆蔻1個(面裹煨),牽牛2錢(炒)。
小兒吃食太早,遂成疳疾,腹脹疳瀉及釀肚等病。
上為細末,醋、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2-3歲兒服3粒,5-6歲服5-7粒,濃煎蘿蔔湯送下。
《中藏經·附錄》。
木香半兩,檳榔(銼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丁香1分,京三稜(煨)1兩,乾薑(炮)1分,蓬莪術(煨)半兩,巴豆(去皮心膜,出油)半錢,硇砂(水飛,研)半兩。
積聚宿食不消,中脘痞滯,煩滿氣促,腹內刺痛,噫氣不思飲食。
上藥除研外,搗羅為末,入巴豆、砌砂研令勻,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丸至3丸,食後溫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木香3分,蓽澄茄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挫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桂心3分,訶黎勒皮1兩,硫黃3分(細研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虛勞四肢逆冷,心腹氣脹,唇青、嘔逆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姜、棗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木香半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京三稜1兩(炮,銼),赤芍藥3分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蒼朮半兩(微炒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檳榔1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柴胡1兩(去苗)。
骨蒸,腹中痃癖,按之隱手,四肢痃痛,不能下食,羸瘦無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煎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木香1分,青黛(另研)1分,檳榔1分,豆蔻(去皮)1分,麝香(另研)1錢5分,續隨子(去皮)1兩,蝦蟆3個(燒存在)。
小兒疳瘦腹大。疳瀉,時時下痢,唇口青白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-5丸至10-20丸,食前薄荷湯送下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木香3分,鶴蝨3分,檳榔3分,訶黎勒(煨,用皮)3分,蕪荑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乾薑(炮裂,銼)3分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。
久心痛,經年不止,及蛔蟲,冷氣心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木香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京三稜(煨,銼)1兩,蓬莪術(煨,銼)1兩,胡椒(炒)1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1兩,檳榔(銼)半兩,訶黎勒(炮,去核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白牽牛1兩(炒,取末半兩)。
冷積滯氣,心胸痞悶,冷氣上攻,臟腑疼痛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丸至1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木香1兩,檳榔1兩,桂心1兩,訶黎勒1兩半(煨,用皮),白朮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神曲2兩(搗碎,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草豆蔻1兩半(去皮)。
心氣冷痛,不能飲食,食即妨悶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木香1錢5分,丁香1錢5分,乾薑3錢,麥芽(炒)5錢,陳皮3錢,巴豆(去殼,炒黑)30粒。
寒積冷食,腹痛拒按,或大便閉結。
神曲煮糊為丸。
每服10丸或20丸,開水送下,痛甚者倍之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。
木香1兩,檳榔(銼)1兩,肉豆蔻仁1兩,大黃(煨,銼)1兩,牽牛子(生搗,取粉用)1兩,郁李仁(湯去皮)1兩,續隨子(去殼)半兩,木通(銼)半兩,胡椒半兩。
上氣胸脅支滿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豌豆大。
每服5丸至7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木香1兩,常山(銼)1兩,牡蠣(火燒赤)1兩,大黃(炮製)1兩,知母(焙)1兩,麻黃(去根節煎,掠去沫,焙)1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1兩,烏梅(去核,炒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丹砂(別研入)半兩。
產後一切瘧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當未發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木香1兩,乾薑(炮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桂(去粗皮)3分。
痃氣急痛,多吐苦水,日夜發歇無常。
上為末,用米醋3升,慢火煎如稀糊,和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腹煎生薑湯送下,日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木香半兩,白堊(火煅)半兩,肉豆蔻仁半兩,丁香半兩,乾薑(炮)1兩,訶黎勒(煨,取皮)1兩,龍骨1兩,黃連(去須)3兩。
脾胃虛冷,腸滑水瀉,如休息痢不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日30丸;空心米飲送下,日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木香3分,桂(去粗皮)3分,檳榔(銼)3分,茴香子(炒)3分,蓬莪術(煨,銼)3分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研膏)3分,萊菔子(炒)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。
卒疝,腹痛不可忍。
上藥將8味搗羅為末,入桃仁膏和勻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木香1兩半,犀角(鎊)1兩半,芍藥1兩半,連翹1兩半,白蘞1兩1分,射干2兩,海藻(洗去鹹,焙乾)2兩,烏蛇(酒浸1宿,去皮骨,炙)2兩,玄參2兩,大黃(銼,微炒)3兩,昆布(去鹹,焙乾)2兩。
熱風毒氣,結為瘰癧,惡寒壯熱,勞即更甚,將成瘻。
上為散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溫酒送下,至夜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木香2兩(炮),肉豆蔻12枚(炮,去殼),草豆蔻12顆(去皮),小蒜(切,焙)半兩,菖蒲1兩,陳曲(炒)1兩,幹椿根白皮(細挫)1兩半,麥櫱1兩半(炒),阿魏1錢(別研入)。
產後霍亂吐利,食物不化,腹脅疼痛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煎陳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木香1分,硇砂1分,茴香1分,金鈴子1分,丁香2錢,沉香2錢,青橘皮1錢。
小兒疝氣。
上為末,用白沙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至5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一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木香半兩,茴香子(炒)半兩,縮砂蜜(去皮)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蓬莪術(煨,捶碎)半兩,紅豆半兩,高良薑半兩,楝實(銼,炒)半兩,丁香皮(銼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桔梗(炒)3兩,芍藥2兩,益智(去皮)1兩半,五味子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甘草(炙,銼)3分,胡椒半兩。
脾胃氣虛,不思飲食。
上為末,用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5丸,加至30丸,生薑湯送下,如傷水,多嚼服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。
木香半兩,硼硇砂1兩,白礬2兩(燒令汁盡),黃丹1兩(微炒),龍骨1兩。
久痢不愈,腹內冷痛。
上為末,用軟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木香1分半,升麻3分,鱉甲(去裙襴,醋炙黃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玄參3分,豬苓(去黑皮)3分,犀角(鎊)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豉(炒)1合。
諸瘴癘,及蠱毒瘧等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腹溫酒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木香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訶子皮半兩,無食子半兩,赤石脂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。
小腸寒,便利赤白,腸滑。
上為細末,炊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木香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白朮1兩,白芷半兩,芎3兩,檳榔半兩,桂心半兩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芫花半兩(醋拌,炒令幹)。
產後兩肋脹滿,小腹疼痛。
上為末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生薑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木香半兩,京三稜1兩(微煨,銼),檳榔1兩,桂心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沒藥半兩,阿魏半兩(面裹煨,面熟為度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芎半兩,虻蟲1分(去翅足,微炒),水蛭1分(微炒令黃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牡丹半兩,赤芍藥半兩,硇砂半兩(細研)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。
產後惡血不散。積聚成塊,在臍腹下,堅硬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溫酒送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木香1兩(銼),蠍梢(炒)49枚,胡椒200粒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萊菔子(微炒)1分,草豆蔻1分。
大瀉後,虛氣心腹脹滿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空心食前煎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木香1分,丁香1分,肉豆蔻(去殼)2枚,補骨脂(炒)1兩,蓽澄茄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益智(去皮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,京三稜(炮,銼)2兩,蓬莪術(炮,銼)2兩,葫蘆巴(炒)半兩,檳榔(生,銼)半兩,硇砂(別研)半兩。
腹內結強,攻衝腹痛。
上藥除硇砂外,搗羅為末,入硇砂和勻,稀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0丸至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木香1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1兩,桂心1兩,檳榔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巴豆半兩(去皮心,用新汲水浸3日後,微火炒令黃,研,紙裹,壓去油令盡)。
婦人氣壅,大腸秘澀。
上為末,入巴豆研令勻,用麵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每服7丸,以溫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木香3分,蓬莪術1兩,京三稜1兩(微煨,銼),巴豆2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,硃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。
脾虛不能化谷,宿食留滯,致成癥癖。脾胃虛寒,宿食不消,留滯成塊,心腹疼痛,疲倦多困,日漸黃瘦。
上藥前3味搗為未,入後2味更同研令勻,用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空心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九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木香半兩,巴豆1分(去皮心,麩炒黃,紙裹,壓去油),乾漆半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檳榔半兩,附子1分(炮裂,去皮臍),豬牙皂莢1分(去黑皮,塗酥,炙令黃,去子),白蕪荑1分,當歸1分(銼,微妙),桂心2分,乾薑2分(炮裂,銼)。
婦人疝瘕,及血氣積聚,時攻腹脅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日3丸,空心及痛發時煎紅蘭花、當歸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木香1兩,昆布(湯洗,去鹹味,焙令幹)3分,海藻(湯洗,去鹹味,焙令幹)3分,乾薑(炮裂)3分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海蛤(別研如粉)半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,微炒令汗出)半兩。
傷寒後肺氣上喘,咽喉噎塞,頭面虛浮。
上藥將6味搗羅為末,入海蛤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木香2分,甘遂半兩(生用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膩粉1分,水銀半兩(入少煮棗肉,研令星盡),蘿蔔子半兩(微炒),漢防己3分,巴豆1分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,瞿麥半兩,澤瀉2分。
水癥,腹內堅脹喘息,大小便澀。
上為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空心以木通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木香半兩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檳榔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。
痰逆,不思飲食。
上為末,用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姜、棗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木香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1兩,桂心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細辛半分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貝母3分(煨,微黃)。
膈氣,心胸氣滯疼痛,連於腹脅,飲食不下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常含3-5丸,咽津。甚佳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木香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茯苓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、銼),漢椒半兩(湯浸,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桂心1兩,細辛半兩,赤芍藥半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訶黎勒皮1兩半。
膈氣,飲食不下,嘔逆不定,日漸羸瘦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木香1兩,肉豆蔻1兩(去皮),訶黎勒皮2兩,檳榔1兩,桂心2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五膈氣,心胸壅噎,食不能下。
上為末,入麝香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木香半兩,京三稜半兩(微煨,銼),五靈脂半兩,芫花半兩(醋拌炒,令幹),百草霜半兩,硼砂半兩,皂莢5枚(去黑皮,塗酥,炙令焦黃,去子)。
厭食,及腹內氣塊。
上為末,每1錢藥末,研不去心膜巴豆1粒,每10錢入10粒,旋旋入香墨濃汁,搗3000杵,乾溼得所,可丸即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。看臟腑虛實加減服之。疏通後只吃粥1-2日,一切氣,橘皮生薑湯送下;血氣,每服3丸,當歸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木香1兩,桂心1兩,五靈脂1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香墨1兩,巴豆半兩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,豬牙皂莢1兩(去黑皮,塗酥,炙令焦黃,去子)。
食癥,及吃食不下。
上為末,入巴豆研令勻,用軟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食前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木香3分,肉桂3分(去皺皮),大戟2分(銼碎,炒微黃),京三稜半兩(微煨,銼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地霜1分,乾漆半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膩粉1錢,巴豆半兩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。
癥瘕,心腹脹痛,胸膈煩悶,不欲飲食,四肢少力。
上為末,入膩粉、巴豆,更研令勻,用軟粳米飯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3丸,空心以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木香半兩,肉豆蔻1兩(去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檳榔1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蓬莪術1兩,香墨1兩,巴豆1分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。
婦人血氣,心腹疼痛。
上為末,入巴豆同研令勻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;粥飲下亦得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木香2兩,白朮1兩,檳榔2兩,高良薑半兩(銼),益智仁半兩(去皮),紅豆蔻半兩(去皮)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神曲半兩(微炒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蓬莪術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一切冷氣,臟腑久積,臍腹多疼,宿食不化,顏色萎弱。
上為末,以釅醋5升,煎藥末一半成膏,入餘上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生薑、橘皮湯或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木香1分,丹砂(研)1分,硫黃(研)1分,硇砂(研)1分,檳榔(銼)半兩,肉豆蔻仁3枚,半夏(漿水煮令透,洗淨,曝幹)1兩,巴豆各1兩(去皮心膜,爛研,出油盡)。
一切氣。
上為末,和勻,水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丸,溫棗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木香半兩,鱉甲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半兩,牽牛子(微炒)半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赤茯苓1分。
小兒乳食過度,腹中脹滿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以溫漿水調下,晚後再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。
木香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檳榔(銼)1兩半,芍藥1兩1分,防風(去叉)1兩1分,黃耆(銼)1兩1分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1分,茯苓(去黑皮)1兩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大黃3兩,訶黎勒皮1兩3分。
風氣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酒送下,1日2次。漸加至20丸,以知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木香1兩,沒藥(別研)1兩,烏藥(銼)1兩,天南星(炮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蒺藜子(炒,去角)1兩。
風毒下注,腰腳連膝虛腫疼痛。
上為末,用木瓜1枚,重7-8兩者,開頭去皮瓤,入硇砂半兩蓋之,竹籤簽定,甑上蒸爛熟,和前藥末,同杵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冷酒送下,良久煎荊芥茶投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輕好全乾蠍20個(每個擘3-2段,慢火上炒令黃熟),揀好胡椒300粒(生),木香1分。
老人夏月暴發腹痛及洩瀉。
上為末,溼紙裹燒,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如患腹痛,每服15丸,煎燈心、陳橘皮、生薑湯送下;大便不調及洩瀉,每服15丸,煎陳橘皮湯送下。
《養老奉親》。
雞心2兩,檳榔2兩,陳橘皮(去白)2兩,青木香5錢,人參5錢,厚朴5錢,官桂(去無味者)5錢,大附子5錢,羌活5錢,京三稜5錢,獨活5錢,乾薑(炮)5錢,甘草(炙)5錢,芎5錢,川大黃(切,微炒)5錢,芍藥5錢,牽牛子1斤(淘去浮者,揩拭乾,熱搗取末4兩,餘滓不用),肉豆蔻6枚(去殼,止瀉方用)。
風勞冷氣,臍下刺痛,口吐清水白沫,醋心,痃癖氣塊,心腹脹滿;男子腎臟風毒,攻刺四體,陽毒腳氣,目昏頭痛,心間嘔逆,兩脅堅滿不消;婦人血痢,下血刺痛,積年血塊,胃口逆滿,手足心煩熱,不思飲食;小兒疳氣,腹脹氣喘;胸腹飽悶,洩瀉不止;誤食毒物,癰疽發背,山嵐瘴瘧,才覺頭痛,背膊拘緊。陽毒傷寒,忽渾身壯熱,四肢疼痛不可忍,口內狂言。
上為末,瓷器盛之,密封,臨服用牽牛末2兩,藥末1兩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心腹脹滿,一切風勞冷氣,臍下刺痛,口吐清水白沫,醋心,痃癖氣塊,男子腎臟風毒,攻刺四體,及陽毒腳氣,目昏頭痛,心間嘔逆,及兩脅堅滿不消,臥時橘皮湯送下30丸,以利為度,此後每夜20丸;女人血痢,下血刺痛,積年血塊,胃口逆,手足心煩熱,不思飲食,薑湯送下30丸,取利,每夜更服20丸;小兒5歲以上,疳氣腹脹氣喘,空心溫湯送下5-7丸,小者減丸數服;凡胸腹飽悶不消,脾洩不止,臨臥溫酒送下,取利。
《蘇沈良方》卷三。
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陳皮半兩,商陸半兩,木通半兩。
氣鼓。水氣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10丸,米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引《指南方》。
香附子1兩(炒去毛),蒼朮1兩(泔水浸,焙乾),木賊2兩,川烏半兩(炮,去皮尖),木香3錢(臨用藥入,使不見火)。
遠年近日耳重。
上為細末,用蔥6兩,研同前藥和勻,漬1宿,來日炒幹,再為細末,作2份,1份用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;用留下1份藥末,每用1錢,麝香酒調,吞下丸子藥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三引《聖惠》。
木香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大黃(銼炒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,人參1兩,芍藥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京三稜(煨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芎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,檳榔(銼)2兩。
脾瘧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未發前溫水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六。
木香1兩,桂心1兩,芎1兩,羌活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檳榔1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郁李仁2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牽牛子1兩半(微炒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脾胃不和,腹脅脹滿,時有(疒丂)痛,不思飲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木香1兩,肉豆蔻(去殼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檳榔(微炒,銼)1兩。
傷寒病後,遍身浮腫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漸加至3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木香1分,蟬殼(微炒,去足)1分,肉豆蔻(去殼)1分,黃丹(微炒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夜明砂(微炒)1分,麝香1錢(細研),赤石脂半兩(細研),黃連半兩(微炒,去須),田父1枚(燒灰),蝸牛20枚(炒微黃,細研)。
小兒疳痢,日夜不止,體瘦無力,不能飲食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以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以溫粥飲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木香半兩,蓬莪術半兩,白朮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,白芍藥1分。
小兒胎寒腹痛,大便青。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3歲兒,每服7丸,以粥飲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木香1分,京三稜1分(微炒,銼),牽牛子半兩(微炒),人參1分(去蘆頭),青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檳榔1分,赤茯苓1分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。
小兒乳癖不消,心腹脹滿。
上為末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木香1分,赤石脂半兩,蟬殼1分(微炒,去足),麝香1分(細研),肉豆蔻1顆(去殼),黃連1分(去須),黃丹1分(微炒),田父半兩(炙令微黃),熊膽1分(研入),夜明砂1兩(微炒),幹蟾1分(塗酥,炙微黃)。
小兒內疳,乳食不調,心腹脹滿,肌膚羸瘦,下痢無恆。
上為末,用水浸蒸餅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2丸,以溫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木香1分,麝香(細研)1分,胡黃連1分,蘆薈(細研)1分,蟾頭(炙令焦黃)1分,香墨1分,青黛(細研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熊膽1分,使君子半兩。
小兒食疳,腹中多痛,大腸或痢,鼻癢乾瘦,時有體熱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木香1分,芎半兩,當歸半兩(銼碎,微炒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黃芩半兩。
小兒冷熱不調,腹痛不可忍,或時寒熱,下痢膿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用2丸,以溫生薑湯研破服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木香半兩,檳榔(銼)2兩,大黃(煨,銼)2兩,麻子仁2兩,牽牛子末1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腸胃風熱,津液燥少,大便秘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臨臥溫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木香1兩,檳榔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桂心半兩,巴豆霜1分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大便卒不通,心腹氣滿悶。
上為末,研入巴豆霜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空心以橘皮湯送下。未效,加至5丸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木香3兩,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4兩(銼碎,微炒),牽牛子4兩(微炒),訶黎勒皮3兩。
一切氣,攻刺腹脅脹滿,大便不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木香1兩,訶黎勒1兩半(煨,用皮),白朮1兩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蕪荑1兩(微炒),高良薑1兩(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大腸虛冷,腹痛腸鳴,食不消化。腸痺,腹脹(疒丂)痛,時復飧洩。
上為末,用神曲末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生薑、棗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木香1分,肉桂1分,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檳榔半兩,當歸1分(去蘆,醋浸1宿,炙令黃焦)。
小兒心腹痛及脾痛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5-7丸,柳枝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四。
黃連1兩(銼如大豆,吳茱萸1兩同炒焦黃),肉豆蔻2個,木香1分。
小兒瀉痢赤白。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水瀉痢赤,每服20丸,米飲送下;白痢,厚朴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(古籍本)卷二十九引《莊氏家傳》。
木香1分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檳榔1分,代赭半兩(細研),鱉甲半兩(塗酥,炙令黃,去裙襴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京三稜1分(微煨,銼),巴豆半分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犀角屑1分。
小兒食癥,吃食不得,四肢消瘦。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黍米大。
3歲兒,每服3丸,空心以暖水送下,晚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木香半兩,胡黃連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訶黎勒(只用皮)半兩,青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麝香1錢(細研)。
小兒氣疳,不欲乳食,時復腹痛。
上為末,用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木香3分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琥珀3分,柴胡1兩(去苗),白朮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吳茱萸3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當歸3分(銼碎,微炒),赤芍藥3分,京三稜3分(微煨,銼),延胡索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芎3分,壯丹3分,熟乾地黃1兩。
婦人冷勞氣,經脈不調,臟腑氣滯,四肢疼痛,飲食無味,漸加羸瘦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木香半兩,地榆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連2分(去須,微炒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耆3分(銼),犀角屑3分。
熱痢腹內疼痛,煩渴不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硼砂3分(細研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巴豆3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。
水氣,心腹鼓脹。
上為末,以釅醋1大盞,熬硼砂、巴豆為膏,入末相和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食前煎青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木香3分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黃耆1兩(銼)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白朮3分,赤茯苓1兩,桂心3分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1兩(銼碎,微炒),檳榔1兩半,五味子3分。
痃癖氣,腹脅痛,不能食,四肢少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木香半兩,訶黎勒半兩(煨,用皮),縮砂半兩(去皮),丁香半兩,肉豆蔻1兩(去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。)。
痢後,脾胃氣虛弱,不能飲食,四肢乏力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煮棗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木香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醋拌炒,令幹),硫黃1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痞氣,心腹堅脹,飲食不消。
上為細末,研入硫黃令勻,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以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地膽蟲(去頭翅足)10枚,斑貓(去頭翅足)10枚,紅娘子(去頭翅足)10枚,巴豆10枚(以糯米1盞同炒,候米深黃色,去藥4味不用,只用糯米),川楝子(去核,麩炒)1兩,川椒(去目,炒出汗)1兩,茴香2兩(鹽炒),木香半兩。
膀胱寒疝,腫硬疼痛。
上藥同糯米為細末,次用木瓜肉4兩,豬腰子1對去筋膜,同好酒2升熬爛,研成膏子,入前藥末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或溫酒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木香半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白茯苓3分,柴胡1兩(去苗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五味子半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耆半兩(銼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白芍藥1兩。
傷寒後夾勞,四肢無力,脾胃氣弱,飲食無味,肩背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木香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1兩,白朮1兩,益智子1兩(去皮),肉豆蔻1兩(去殼),細辛半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。
五膈氣,脾胃久冷,嘔吐酸水,不能下食。
上為末,酒煮飯爛研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生薑湯嚼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沒藥、木香、舶上面香(炒)、鉤藤等分,全蠍半兩,乳香半兩。
驚風內瘹,肚痛驚啼。
上先將乳香、沒藥別研,次入諸藥末和畢,取大蒜少許研細為丸,如梧桐子大,曬乾。
每服2丸,鉤藤湯送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木香2錢,蓬莪術2錢,縮砂仁2錢,青皮(去白)2錢,硃砂(研細)2錢,代赭石(研)2錢,大丁香1錢,川巴豆肉(研壓去油)1錢。
乳積,小兒啼叫未已,以乳與兒,停滯不化,致吐乳瀉乳,其氣酸臭;食積,小兒飲食無度,多餐過飽,飽後即睡,致肚硬帶熱,渴瀉或嘔;氣積,小兒觸忤其氣,榮衛不和,淹涎日久,腹痛啼叫,利如蟹渤。
上為細末,和勻,1升白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,風乾。
每服2-3丸,乳傷,乳汁送下;食傷,米飲送下。後與大異香散或《和劑》異香散亦得;氣積,橘皮煎湯送下,下後與《和劑》流氣飲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。
丁香2錢半,乳香(研)2錢半,木香2錢半,麝香(研)2錢半,安息香(研)2錢半,沉香(鎊)2錢半,藿香2錢半,青橘皮(去瓤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檳榔(面裹,煨)1兩,訶子皮1兩,京三稜(略煨)1兩,蓬莪術(煨)1兩,肉豆蔻(面裹煨)1兩,肉桂2兩半(去皮),豬牙皂角(去皮弦)1兩,巴豆7錢(去殼,不去油,別研入),細墨半兩。
酒食過傷,停飲。
上用陳米4兩,與皂角、墨、巴豆同炒令焦黃,用重紙裹,候冷,同前藥碾為細末,白麵糊為丸,如黃米殼大。
每服5-7丸至10丸,食後薑湯送下。如欲推利,服15丸,利2-3行,勿多服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一。
木香半兩,白茯苓1兩,茴香(炒黃)1兩,益智仁(醋浸3宿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蒼朮3兩(泔浸3夕,焙乾),香附子2兩(淨酒浸3夕,焙乾)。
婦人氣虛不能制血,時復淋瀝,下濁,白淫,經候不調,漏下五色,形體瘦悴,飲食減少,不成胎也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不拘時候,米飲送下。多服收效尤速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八引危氏方。
木香5錢,硇砂5錢,蓬術5錢,胡椒5錢,乾漆(炒令煙盡)5錢,半夏5錢,桂心3錢,縮砂3錢,青皮3錢,附子(炮,去皮臍)、三稜(酢炙),乾薑1兩。
畏風憎寒,心腹脹滿,下利不欲食,吞酸,噫宿腐氣,或腹脹洩瀉,及四肢浮腫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生薑湯送下。
《脈因證治》卷下。
木香2錢半,丁香2錢半,三稜2錢半,莪術2錢半,青皮2錢半,陳皮2錢半,檳榔2錢,白豆蔻1錢,巴豆肉15粒(用醋煮,令無白心)。
食積心痛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十六。
蒼朮1兩,巴豆10粒,京三稜半兩(炒)。
重傷,大小便不利,腹痛。
上為末,白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-7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九。
木香1分,乳香1分,硃砂半錢(研),甘遂半錢(炒微黃),檳榔2枚(1生,1炮熟),苦葫蘆子1分(炒)。
皮水,身體面目悉浮腫。
上為末,以爛飯和作40丸,丸用面裹,於銚子內以水煮熟,令患人和汁吞之,以盡為度。
從早晨服藥至午時,其水便下,不計行數,水儘自止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木香半兩,蕪荑3分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萊菔子(微炒)1分,訶黎勒(微煨,去核,用皮)1分,曲(微炒)半兩,大麥櫱(炒)半兩。
胸痺,胸脅短氣妨悶,不下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生薑湯送下,空心、日晚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木香1兩,牽牛子(鹽炒黃)2兩,皂莢(不蚛者,去皮,酥炙)2兩。
支飲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木香3分,乾薑半兩(炮裂,挫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羌活1兩,桂心1兩,莨菪子3合(水淘去浮者,水煮令芽出,候幹,炒令黃黑色)。
久冷,腰胯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。
木香1兩,青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芫花3兩。
積聚,心腹脹滿,或時疼痛。
上藥先搗羅木香、青橘皮為末,後別搗羅芫花為末,以醋3升,煎成膏,入前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以熱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青木香1分,紫葛1分,紫參1分,玄參1分,丹參1分,苦參1分,人參1分,石膏1分,代赭石1分,細辛1分,桂心1分,獨活1分,蓯蓉1分,乾薑1分,齊鹽1分,吳藍1分,巴豆2分(去皮熟用)。
天行,丹石發動,上下壅隔不通,頭痛口苦不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有患丈夫服2丸,強者服5丸,餘即量與之,以飲下。得快利三兩行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六○。
木香1兩半,鱉甲1兩半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桂心1兩半,吳茱萸1兩半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訶黎勒皮1兩半,檳榔1兩(半)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牽牛子3兩(微炒)。
息賁氣,胸膈悶,腹脅堅急,四肢不和,食少無力。
上為細末,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木香半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草豆蔻1兩(去皮),桂心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巴豆5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。
痃癖氣,脅肋妨悶,不欲飲食,四肢瘦弱。
上為末,入巴豆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木香3分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巴豆1兩(去皮心,紙裹,壓去油),當歸3分(銼碎,微炒)。
痃氣,兩脅痛不可忍。
上為末,入巴豆同研令勻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煎生薑醋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木香1兩,羌活1兩,檳榔1兩,桂心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蓬莪術1兩。
心疝,心腹痛如錐刀所刺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木香1兩,鱉甲(去裙襴,醋浸,炙)1兩,羌活(去蘆頭)3分,柴胡(去苗)1兩,半夏(湯浸7次,去滑)半兩,桔梗(炒)3分,知母(焙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3分,五味子半兩,秦艽(去苗土)半兩,天靈蓋(酥炙)半兩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研如膏)4兩。
傷寒後夾勞,四肢無力,脾胃虛弱,飲食無味,向晚潮熱,手足心煩,漸覺黃瘦。
上搗篩11味為末,與桃仁同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米飲送下,晚再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五。
木香3分,白朮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赤茯苓3分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挫),桂心3分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檳榔1兩,神曲1兩(炒微黃),大麥櫱1兩(炒微黃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。
積聚氣,脾胃虛冷,宿食不消,心腹氣滯,脹滿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木香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)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桔梗(去蘆頭)半兩,枳實(麩炒黃色,秤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姜制,秤)半兩,白朮半兩,甘草半兩(炙黃,銼)。
寒氣結為胸痺,心下堅痞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生薑湯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川大黃4兩(銼碎,與鱉甲同煮,焙乾),木香2兩,鱉甲4兩(以米醋2升與大黃同煮令醋盡炙令黃)。
肥氣,積聚不散。
上為細末,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以生薑湯送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木香1分,京三稜(煨,銼)1兩,芫花(醋炒)半兩,檳榔(銼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乾薑(炮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。
一切冷氣,心腹脅痛,煩滿不消。
上為細末,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生薑湯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木香半兩,蘿蔔子1(2)兩(微炒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半兩,檳榔1兩。
臟腑虛冷氣滯,腹脹腹鳴切痛,不思飲食,四肢無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嚼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