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膝(去苗,酒浸)2兩,熟地黃(洗,再蒸)2兩,蓯蓉(酒浸)2兩,鹿茸(燎去毛,好酒塗炙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五味子(去枝)1兩,人參(去蘆)1兩,遠志(去苗,甘草水煮,捶去骨)1兩,黃耆(蜜炙)1兩,白茯神(去木)1兩,山藥(炒)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1兩,龍骨(煅)1兩,菟絲子(酒浸、蒸,碾成餅)3兩。
水火不既濟,恍惚多忘,心忪盜汗,夜夢驚恐,目暗耳鳴,悲憂不樂,腰膝緩弱,四肢痠疼,小便數而赤濁,精滑夢遺。
上為細末,用浸藥酒,煮薄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、70丸,空心,食前棗湯送下。常服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四引《究原方》。
蒼朮1斤(白酒糟3斤淹2宿,去糟),肉桂2兩,川椒4兩(鹽炒,去鹽),吳茱萸4兩,茴香2兩(同茱萸炒),川楝子4兩(用蒼朮糟半斤炒,去糟用)。
男子白濁,小便多滑;婦人血冷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50丸,鹽湯、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菟絲子(淘,酒蒸,擂)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。
心腎不足,精少血燥,心下煩熱,怔忡不安,或口乾生瘡,目赤頭暈,小便赤濁,五心煩熱,多渴引飲,及精虛血少,不受峻補者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心、食前用鹽場送下;熟水亦得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續方》。
酸棗仁1兩,白茯苓2兩,破故紙2兩,益智仁1兩,大茴香5錢,牡蠣1兩,人參1兩,白朮3兩。
心腎虛損,小便白濁,溺出髓條。
上(口父)咀,為細末,鹽、酒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鹽湯送下。
《杏苑》卷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