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頭1兩(去皮臍),乾漆1兩,乾薑1兩,桂1兩(去粗皮。上3味同為末),硇砂(別研)半兩,巴豆半兩(去皮心膜,研為霜)。
久積癖氣,心胸不和,嘔吐痰逆,脅肋脹滿疼痛。
上為末,取炊棗肉和成塊,用溼紙厚裹,鹽泥固濟,厚一指許,陰三日,曬乾,於地坑子內,以炭3斤簇燒,候火銷半取出,看硬軟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3-5丸,木瓜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鋼鐵20錢,大黃50錢,蕎麥粉50錢,沒藥15錢。
積聚留飲,水腫經閉,及青白黑之內翳初起。
上藥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白湯送下。
《眼科錦囊》卷四。
蝸牛2-7枚,白礬1分(末),馬勃1分(末),陳白梅肉1分,大黃(末)1分。
喉中忽然結塞不通。
上於端午日午時同研為丸,如苦楝子大。
每遇患開口不得者,取1丸,以水磨,用竹管子吹下,入喉中即愈;輕可只以綿裹含化1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。
天南星(炮)、羌活、白芷、甘草(炙)、京三稜(醋浸,炮,捶)、乾薑(炮)、附子(炮,去皮臍)、半夏(湯洗2-7遍,薑汁炒令幹)各等分。
一切冷熱氣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空心生薑鹽湯送下。患瀉,二宜湯送下30丸;小兒赤痢,甘草、橘皮湯送下3-5丸;白痢,乾薑湯送下。
《局方》卷三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
阿片1錢,黃柏5分,黃連5分,木香5分,麵粉5分,沉香3分,乳香3分。
妊娠赤白痢疾及洩瀉不止。
上為細末,打米糊為丸,每丸重1分,辰砂為衣。
《產科發矇》卷二。
阿片1錢,黃連、沉香、砂仁、黃柏、甘草3分。
痢疾。
上為末,小麥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《名家方選》。
芫花5分,甘草5分,大戟5分,大黃3分。
腳氣腫滿,氣衝心,氣急不可忍者。
上為細末,稀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分或1錢,空心生薑湯送下。宜隨虛實增減,以利水為佳,勿大洩下。
《名家方選》。
樗根皮。
腸風下血不止,兼治血痢。
上於臘月內日未出時,取背陰地北引者,不以多少,用東流水淨洗銼碎,於透風處掛令幹,杵研為細末,每稱2兩入寒食麵1兩,攪拌令勻,再羅過,新汲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,陰乾。
服時忌見日色,見即無效。
每服20丸,先以水溼藥丸令潤,後於碟子內用白麵滾過,水煮5-7沸傾出,用煮藥水放溫送下,不拘時候。如急要使,不待臘月,隨時依法採合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烏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),大黃2兩(溼紙裹,煨),防風(去叉)2兩,黃耆1兩半(銼),枳殼1兩半(去瓤,麩炒),刺蝟皮1兩半(炙黑焦),陳橘皮1兩半(浸,去白,焙),土蒺藜1兩半(炒,去角),秦艽(去苗土)1兩半。
腸風,五痔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日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,夜臥更服。當日血止痛定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一。
光明硫黃1兩,消石1兩。
頭痛。
上為極細末,水為丸,如指頭大。
每服1丸,空心臘茶嚼下。
《百一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