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減胃苓湯

《片玉心書》卷五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豬苓、澤瀉、赤茯苓、白朮、官桂、五加皮、蒼朮、陳皮、厚朴、甘草、木通、大腹皮、防風、生薑皮。

功效主治

瘧後汗出受風,遍身浮腫者。

使用方法

燈心、生薑為引,取順流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心書》卷五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制)1錢半,陳皮(去白)1錢,厚朴(姜制)8分,豬苓(去皮)1錢,赤茯苓(去皮)1錢,澤瀉1錢,白朮(去蘆)1錢,大腹皮6分,神曲(炒)8分,甘草(炙)3分,山楂(去核)7分,香附(姜炒)6分,木瓜1錢,檳榔8分,砂仁7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3片,燈心1團,煎至1鍾,食遠溫服,滓再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六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制)1錢半,陳皮(去白)1錢,厚朴(姜炒)8分,甘草(炙)3分,豬苓8分,澤瀉1錢,白朮(去蘆)1錢,赤茯苓(去皮)1錢,神曲(炒)8分,山楂(去核)7分,砂仁(炒)7分,香附(薑汁炒)6分,檳榔8分,木瓜1錢,大腹皮6分,藿香7分,半夏7分,蘿蔔子7分,三稜7分,莪術7分,青皮7分。

功效主治

黃胖,飲食無味,四肢無力,行步倦怠,脈澀而濡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六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、陳皮、豬苓、澤瀉、歸尾、川連、白朮、黃芩、白芍、肉豆蔻、地榆、升麻、甘草(一方加粟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飲食冷熱不調,而為痢疾,裡急後重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。
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茅術2錢,砂仁1錢,扁豆殼4錢,防己2錢,腹皮2錢,生薑皮2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子腫,溼滯兼胃寒,肢體腫脹,大便溏瀉,小便不利,胸悶不欲食,時嘔清水,口淡無味,苔白膩,脈沉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1錢5分,陳皮1錢5分,厚朴(姜炒)8分,豬苓2錢,澤瀉2錢,白朮1錢5分,白茯苓3錢,藿香3錢,半夏(姜炒)2錢,大腹皮3錢,山楂2錢,蘿蔔子3錢,三稜1錢,莪術1錢,青皮1錢,甘草8分。

功效主治

黃胖。飲食無味,四肢無力,行步倦怠,脈澀而遲,或腹有積塊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棗2枚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赤茯苓、官桂、五加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桑白皮、防風、藁本、羌活、人參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收靨已後,犯有風寒雨溼洗浴,以致四肢頭面浮腫者。

使用方法

燈心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。

《便覽》卷二: 加減胃苓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8分,蒼朮8分,澤瀉8分,茯苓8分,豬苓8分,陳皮1錢,甘草1錢,白朮1錢,黃連1錢,木香3分,檳榔5分。

功效主治

暴痢赤白相雜,腹痛裡急後重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2鍾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便覽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