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芷10分,芍藥10分,蜀椒7合,芒消10分,芎10分,當歸7分,乾薑7分(一方有白蘞1分)。
癰腫不潰。
上藥治下篩。
每服5分匕,酒調下,1日2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五引令李方。
陳皮、半夏(姜制)、白茯苓(去皮)、枳實(去瓢,麩炒)、山楂肉、神曲(炒)、砂仁、香附、三稜、莪術、幹生薑。
過食寒硬之物,食傷太陰,或嘔吐痞滿脹痛。
上銼1劑。
水煎,溫服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金銀花、知母、大貝、白及、半夏、穿山甲、乳香、皂角刺。
一切腫毒。
水、酒同煎服。
《外科集腋》卷一。
瓜蔞5錢,草節5錢,金銀花5錢,連翹2錢,柴胡2錢,青皮2錢。
囊癰。
《外科集腋》卷四。
貝母1錢,知母1錢,金銀花1錢,白及1錢,半夏(姜制)1錢,穿山甲(炒)1錢,皂刺1錢,乳香(去油)1錢,赤芍1錢,生甘草1錢,萬年青1錢,花粉1錢。
一切腫毒。
酒1碗,水1碗,煎8分,隨病上下飢飽服。滓不再煎,搗爛,加芙蓉葉末1兩,蜜5匙,同敷患處。
《惠直堂方》卷三。
硃砂1錢,血竭1錢,斑蝥(去翅足,生用)3分。
瘰癧結核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分,空心燒酒調服,1日1服。未破者,3-5服;已破者,內服此藥,外用金頭蜈蚣1條,焙,研極細末,用麻油1小鐘,浸3旦夕,搽患處,其瘡即腫潰。過1-2日腫消,可貼膏藥。瘡勢大者,20日痊;小者,10餘日可保平復。
《回春》卷八。
花粉5錢,苦參5錢,皂角刺49個,土茯苓3斤。
癧核,不拘久近,已破未破。
忌牛肉。
煎湯,當茶飲。
《觀聚方要補》卷八引《丹方彙編》。
歸尾1兩,連翹1兩,羌活1兩,獨活1兩,薄荷1兩,桂枝1兩,赤芍1兩,白芷梢1兩,防風1兩半,荊芥8錢,細辛8錢,藁本7錢半,小川芎6錢,甘草節6錢。
梅核,痰核,馬刀瘰癧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後酒調下。
《回春》卷五。
川大黃1兩,黃芩1兩,黃連1兩(去須),黃藥1兩,地龍1兩(炒令黃),乳香1兩。
婦人乳癰毒,始生結核。
上為散。
用生地黃汁調勻,塗於腫毒上,幹即易之,不過3-5度愈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白芷10分,白蘞10分,芎7分,芍藥10分,椒7合,乾薑7分,當歸7分,(艹岡)草7分。
癰腫不潰。
八物冶合。每服5分匕,酒調下,1日2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五引《範汪方》。
墨(燒去煙)1分。
傷寒熱病,欲生豌豆瘡。
用酒3合,磨令盡。頓飲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防風、桑皮、牛蒡子、黃芩、荊芥、川連、浙貝、地骨皮、小甘草、西河柳(陳久者良)。
麻子已出復回,頭面稀少,發熱神昏,至5-6日後。
水煎,溫服。
《痘疹會通》卷五。
赤小豆1升(醋浸,熬),人參2兩,甘草2兩,瞿麥2兩,當歸2兩,豬苓2兩,黃芩2兩,白蘞3兩,黃耆3兩,薏苡仁3兩,防風1兩,升麻4兩。
癰疽。
上藥治下篩。
每服方寸匕,酒調下,日3夜1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。
瓜蔞1個,皂刺1兩,金銀花5錢,大黃5錢,生薑5錢,甘草5錢,白芷2錢。
疔瘡。
用黃酒2碗,煎8分服。
《外科大成》卷四。
穿山甲(炙焦)1兩,木通1兩,自然銅半兩(生用)。
奶腫硬,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後溫酒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六。
赤小豆1合(熬令熟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1兩(生,銼),瞿麥1兩,白蘞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黃芩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沉香1兩,川升麻1兩。
癰腫結硬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皂莢刺皮1兩(為末)、乳香(研)2錢。
瘡腫久不愈。
上為末,和勻。
每服2錢匕,酒1盞,煎7分,溫服。其毒內消,或微利是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木鱉5枚(油煠),蟾酥3厘,麝香5厘,雄精1錢,殭蠶1錢,川蜈蚣3條,甲片1錢5分,全蠍1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分,酒送下。
《串雅補》卷一。
芎1兩,白殭蠶(直者,炒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瘰癧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蜜水調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人參半兩,滑石半兩,丹砂(研)1分,斑蝥49枚(去頭足,糯米炒),麝香(研)半錢。
瘰癧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雄雞肫內皮4個(陰乾,新瓦焙,存性),砂仁4錢,神曲2錢。
痞。
上為末,作6服。
忌豬肉,唯鯽魚妙。
淡鹽湯調下。如全消,常服健脾丸。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。
車螯1枚(背上紫色、光厚者是,用黃泥裹定,火煅通赤,放冷,去泥,搗為末)。
發背、癰疽、腫毒,痛苦不可忍者。
上1味,以栝樓1枚,打碎,用酒1碗於銀石鍋內,慢火熬及1盞,濾去滓,入膩粉1錢匕,同以酒調,晚後服之。取下如魚涎為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蜈蚣3-5條(炙幹,研末),雞子2個。
一切腹脹大如筲箕者。
先將雞子開啟少許,每次以蜈蚣末1錢加入雞子內,用棒調勻,用紙封糊。
以沸湯煮食之,每日1次。連進3服,息即瘳矣。
《活人心統》卷下。
生地黃(研如泥成膏)、木香(細末)。
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者。
以地黃膏隨腫大小攤於紙上,摻木香末1層,又再攤地黃膏1層,貼腫上。
方出《本事》卷六,名見《保嬰撮要》卷十六。
紅內消(即何首烏)2兩,玄參半兩,苦參半兩,蔓荊子半兩,威靈仙半兩。
癰疽己破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熱水亦可,不拘時候。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。
大黃半兩,木香2錢,連翹半兩,丁香3錢,梔子4錢,沉香1錢,沒藥2錢,薄荷1錢,甘草3錢,黃芩3錢。
癧已破或未破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半,入麝香1錢,同煎至7分,食後、臨臥服。3-5服,看病人實者,加樸消3錢,虛者1錢半,再煎溫服,10日後再進1服。後卻用大蜘蛛1個(活,爛研),好酒1盞調,用綿帛濾去滓殼服之,即日內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一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飛羅面(炒存性)1錢,牙皂(煅)1錢,沒藥1錢,硃砂1錢,雄黃1錢,百草霜1錢,巴豆(去油)1錢,兒茶1錢,巴豆殼(煅)7分。
諸般腫毒,發背,對口,惡瘡。
上為末。
置舌上,冷水服之,瀉2-3次。5歲後用3分,幼者止1分。
《慈幼新書》卷十一。
南薄荷3錢,斑蝥(去翅足)3分(炒)。
痰核,氣核,痄腮,疙瘩及吹乳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分,燒酒調下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六。
生銀1兩(搗碎,細研),雄黃(細研)1分,婆娑石(研細)1分。
打損內有瘀血不散,疼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一。
羌活、獨活、蘇木、紅內消、當歸、川芎、大黃、釣鉤藤、白芷、紅花、桃仁、甘草節、赤芍藥、生地黃、瓜蔞根、紫金皮、金鎖匙、血竭草。
眼目傷損。
水煎,食後服。次用生地黃1兩、杏仁50枚,搗爛貼眼上,復以精豬肉貼之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黃藥、樸消等分。
打撲傷損,血瘀腫痛,不可忍者,及杖瘡。
上為細末。
用新汲水和蜜,調稀稠得所,掃損處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○引《鮑氏方》。
樸消、香附子、木鱉子、橘紅。
前項赤腫。
上為細末。
用蜜水調敷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八。
紅內消(即何首烏紅者)1兩,玄參、苦參、蔓荊子,威靈仙半兩,甘草節,赤小豆3分。
癌已破未破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麥門冬酒任下,1日5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八。
消石(研)2兩,木通(銼)1兩,紫檀香1兩,甜葶藶(隔紙炒)1兩,白蘞1兩,莽草1兩,大黃3兩。
發腦始結,疼痛妨悶,欲成癰疽。
上為末。
每用漿水旋調得所,塗於腫上,幹即易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八。
皂角刺7個,桃仁49粒,金銀花1錢,天花粉1錢,厚朴1錢,穿山甲(炒)1錢,羚羊角(炒)1錢,乳香1錢,大黃1錢(俱為末)。
癰疽已成膿或未成膿者。
水1鍾,煎前5味至6分,調後4味服。
《瘍科選粹》卷二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