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5錢,麥門冬5錢,黃連5錢,茯神5錢,龍齒5錢,遠志5錢,硃砂1錢5分,金箔20片。
小兒夜啼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硃砂、金箔為衣。
每服1丸,滾湯化下。
《玉案》卷六。
川大黃3兩(新水浸1宿,蒸熟,切片子,焙),乾薑1兩(炮),大附子半兩(去皮臍),鱉甲1兩半(好醋1升伏時炙令焙乾)。
癥積。心腹內結如拳,漸上不止,搶心疼痛,及繞臍腹痛不可忍者。
上為末,取3年米醋1大升,先煎4-5合,然後和藥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-20丸,空心服,或酒米飲送下。後取積如魚腸、膿血爛肉汁、青泥當下。
《宣明論》卷七。
附子半兩(炮,去皮臍),白附子(炮)1兩,天麻1兩,全蠍(去毒,微炒)1兩,蔓荊子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川芎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白殭蠶(炒,去絲嘴)1兩,當歸(洗,焙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分,烏蛇(酒浸,去骨取肉,焙乾)半兩,乳香1分(別研)。
小兒諸風驚癇,潮發搐搦,口眼牽引,項背強直,精神昏困,痰涎壅塞,噯氣喘急,目睛斜視,一切虛風。
上為細末,次入乳香,研勻,煉蜜為丸,每1兩作40丸。
每服1丸,煎荊芥湯化下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七。
巴豆(去皮心後,1兩,研細,紙裹去油,入藥內同研)半兩,青橘(去白,切作片子,炒令轉色)1兩1分,黃連(去毛,銼,炒令紫色)1兩,蓬莪術(銼,炒令黃色)1兩,乾薑(炮裂,切細,再炒少時)1兩。
男子、女人一切酒食所傷。
上4味同為細末,入前巴豆同研令勻,以米醋糊為丸,如麻子大,用硃砂為衣。
常服白湯送下2丸,大人3丸;霍亂吐瀉,用煨生薑湯送下5丸,小兒2丸;心氣痛,醋湯送下3丸;白痢,乾薑湯送下;赤痢,甘草湯送下5丸,小兒1-2丸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九引《博濟》。
白豆蔻3兩,赤茯苓3兩,牡丹皮3兩,紅芍藥3兩,沉香3兩,訶子皮3兩,檳榔3兩,硃砂3兩,石茱萸3兩,馬鳴退(炒)1兩,生地黃1兩,人參5錢,當歸5錢,官桂5錢,牛膝(酒浸)5錢,白芷5錢,木香5錢,藁本5錢,麻黃(去節)5錢,黑附子(炮)5錢,川芎5錢,細辛(去葉)5錢,蘭香葉5錢,甘草5錢,桔梗(去蘆)5錢,寒水石(燒粉)5錢,防風(去蘆)5錢,蟬殼5錢,乳香5錢,沒藥5錢,白朮5錢,龍腦1錢,麝香少許。
產前產後諸證。血淋,胎衣不下,產前產後腹痛,子死腹中,臍下如刀刺,遍身生黑斑,經脈不通,產前產後傷寒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空心細嚼,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八引《海上方》。
巴豆1枚(去皮心)。
小兒乾霍亂,不吐不利,煩悶不知所為。
上分作10小丸。
每服1丸,開水研服。當快利3-5行,即以漿水粥補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羌活2斤,谷芽1升5合(水中取沉者)。
一切癱瘓風。熱風癱瘓常發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1日3次,稍加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三。
草烏(去皮)、五靈脂各等分。
諸風癇,不問久遠。
上為細末,豬心血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,薄荷、生薑汁浸湯,食後服。
《簡易方》引《究源方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)。
益母草。
5月5日取,去根曬乾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懷孕8-9月,每晨服1丸,砂仁湯送下。服20-30朝,必無倒產之逆。
《肯堂醫論》卷下。
川烏(生,去皮尖)2錢半,五靈脂半兩。
諸風癇。
上為末,豬心血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生薑汁泡湯調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