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灰膏

《外科啟玄》卷十一: 五灰膏

配方組成

桑柴1鬥,秫秸1鬥,茄根1鬥,養麥秸(燒灰)1鬥,石灰5升(風化的)。

功效主治

諸瘡痔、惡瘡。

炮製方法

淋水熬膏,瓷瓶收貯。

使用方法

外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啟玄》卷十一。

《得效》卷七: 五灰膏

配方組成

蕎麥灰7升,荊柴、薊柴、山白竹、老杉枝。

功效主治

臟腑一切蘊毒,發為痔瘡,不問遠年近日,形似雞冠、蓮花、核桃、牛乳,或內或外。

炮製方法

以上4件柴竹截作1尺許長,以斧劈破成片,各取1束曬乾,放火上燒過,置壇內為灰,防為風所化,俟燒盡,卻以水於鍋內煮出灰汁。又用酒漏以布帛實其竅,而置蕎麥灰於酒漏內,以所煮炭汁淋之,然後取汁,於鍋內慢火熬汁,約取1小碗,候冷,入石灰、國丹調和成膏,以瓦瓶貯之,上用石灰敷面,不令走氣。

使用方法

臨用卻去石灰,以冷開水調開,令病者以水洗淨痔瘡,仰臥,搭起1足,先以溼紙於瘡四周貼護,卻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七。

《醫統》卷六十七: 五灰膏

配方組成

桑柴灰、棗柴灰、黃荊灰、桐子殼灰、蕎麥杆灰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癭瘤。

炮製方法

沸湯淋汁5碗,澄清,入斑蝥40枚,穿山甲5片,乳香3錢,冰片3錢,煎作2碗,用瓷瓶盛。

使用方法

用時再以新出窯石灰入乳香、冰片少許,調成膏敷瘤上。如稠,加清水調稀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六十七。

《解圍元藪》卷四: 五灰膏

配方組成

桑柴灰5升,毛竹灰5升,豆箕灰5升,慄柴灰5升,蕎麥灰5升。

功效主治

冷麻大風腫塊,並手足拘攣。

炮製方法

淋取濃汁,文武火煉,俟凝,加明石鹼1塊,礦灰1塊,硇砂、白丁香、白附子、斑蝥各等分為末,和勻收貯。

使用方法

以刀刺破面板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解圍元藪》卷四。

《審視瑤函》卷四: 五灰膏

配方組成

蕎麥(燒灰)1升(淋水),石灰(風化者佳)2兩,青桑柴(燒灰)1升(各淋水1碗,同風化灰共熬幹為末,聽用),白砒3錢(煅,研末),白明礬1兩(煅煙盡為度,研末)。

功效主治

倒睫拳毛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,以水10碗,熬末至1碗,方入風化石灰攪勻。用新筆掃眼弦睫上。數次,毛即落,勿入眼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審視瑤函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六八: 五灰膏

配方組成

桑柴灰、棗柴灰、蕎麥秸灰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蟲蝕面板瘢靨或雕青。

炮製方法

燒灰淋水煎,次白石灰淋水刺入,共煎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外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六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