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陳湯

《局方》卷四(紹興續添方)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次)5兩,橘紅5兩,白茯苓3兩,甘草(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溼痰為患,脾胃不和。胸膈痞悶,嘔吐噁心,頭痛眩暈,心悸嘈雜,或咳嗽痰多者。痰飲為患,或嘔吐噁心,或頭眩心悸,或中脘不快,或發為寒熱,或因食生冷,脾胃不和。妊娠惡阻,產後飲食不進。氣鬱痰多眩暈,及酒食所傷眩暈;食瘧,諸瘧。咳嗽嘔痰;痰壅吐食。臀癰,流注。中風風盛痰壅。上中下一身之痰。瘍癰,中脘停痰。痰多小便不通,用此探吐。痰嘈,痰多氣滯,似飢非飢,不喜食者,或兼噁心,脈象必滑;呃有痰聲而脈滑者。肥盛之人,溼痰為患,喘嗽,脹滿。心痛,腹痛;膏粱太過,脾胃溼熱遺精;脾胃溼痰下注而淋。婦人月水準信,因痰閉子宮而不受胎者。子眩。

注意事項

熱痰,燥痰,吐血,消渴,陰虛,血虛均忌用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用水1盞,生薑7片,烏梅1個,同煎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四(紹興續添方)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七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幹葛、青皮。

功效主治

酒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七。

《回春》卷四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半夏(薑汁炒)、茯苓、枳殼(麩炒)、牛膝(去蘆)、豬苓、木通、山梔、麥門冬(去心)、車前子、黃柏(酒炒)各等分,甘草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咳喘,痰氣閉塞,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燈心1團,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四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玄參、升麻、桔梗、天花粉、牛蒡子(研)、連翹、當歸、生地黃、赤芍藥、黃連、白朮、黃芩、青皮、紫蘇梗、山梔仁。

功效主治

弄舌喉風,啞不能言,舌出,常將手拿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半夏(薑汁炒)、茯苓(去皮)、白朮(去蘆)、蒼朮(米泔制)、砂仁、山藥(炒)、車前、木通、厚朴(薑汁炒)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烏梅1個,燈草1團,水煎,溫服。滑瀉不止,灸百會1穴,天樞2穴,中脘1穴,氣海1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半夏(姜炒)、茯苓(去皮)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竹茹、砂仁、山梔(炒)、麥門冬(去心)各等分,烏梅1個。

功效主治

痰火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水煎,不拘時候,徐徐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一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蘇子1錢半(焙,研)1錢,半夏1錢,茯苓1錢,陳皮1錢,杜仲(鹽水炒)1錢,甘草3分(炙),前胡1錢,桔梗1錢,杏仁1錢(湯泡,去皮尖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夾痰,寒熱往來,脈滑而喘逆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一。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橘紅5錢,半夏2錢,白芥子(炒)2錢(研),茯苓1錢,生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流注初起,皮色不異,唯腫唯疼,雖身體發熱,內未作膿。

使用方法

加陽和丸,同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。

《誠書》卷八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炮,去臍)2錢,枳實(炒)2錢,酸棗仁(炒)2錢,陳皮2錢,茯苓5錢,甘草(炙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悸煩痰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、大棗,竹茹1撮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八。

《回春》卷四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(去皮)1錢,南星(姜制)1錢,陳皮1錢,瓜蔞仁1錢,枳實(麩炒)1錢,桔梗1錢,梔子1錢,半夏1錢,黃芩1錢,甘草3分,木香5分(研),辰砂(為末)5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癇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,臨服入竹瀝、薑汁,磨木香,調辰砂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四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: 二陳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茯苓、法夏、甘草、桔梗、黃芩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涎咳嗽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感風寒,加生薑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