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芷(炒)2兩半,川芎1兩,生甘草1兩,草烏(半生半熟)1兩。
偏正頭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細茶或薄荷湯下。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川芎半兩,鬱金半兩,芍藥半兩,荊芥穗半兩,薄荷葉半兩,芒消半兩,乳香1錢,沒藥1錢,腦子半錢。
因風所致頭痛、眉骨痛、眼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字,搐鼻內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
川芎半兩,薄荷半兩,荊芥穗半兩,盆消1兩,石膏1兩,桔梗1兩。
上熱,鼻壅塞,頭目不得清和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口噙水,搐鼻內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。
元參、薄荷、荊芥、甘草、歸尾、桔梗、陳皮、黃芩、川芎、枳殼(或加制大黃亦可)。
風熱皮痛,癢痛相間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五。
薄荷1錢5分,荊芥1錢5分,防風1錢5分,山梔仁1錢5分,甘草(生)5分,黃芩8分,桔梗8分,連翹1錢。
風熱傷肺,鼻塞清涕。
水煎8分,食前熱服。
《杏苑》卷六。
薄荷、川芎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、荊芥、菊花、玄參、黃芩。
水2鍾,煎服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